囊性淋巴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眩晕论坛暨2022年第六届沪京联合 [复制链接]

1#

年11月12日,由上海交通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北京空*特色医疗中心眩晕中心共同主办“上海眩晕论坛暨第六届沪-京联合眩晕论坛年眩晕疾病精细化诊疗—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修班”。会议立足于眩晕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推进眩晕疾病的精细化诊断和治疗,开展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设“内耳疾病精细化诊疗”和“眩晕疾病诊疗疾病新进展”两个专题,邀请了28位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在临床一线从事眩晕诊治工作的青年才俊和10位上海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莅临,呈现了一场精彩的饕餮学术盛宴。

专题一

内耳疾病精细化诊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孔维佳教授以“眩晕症与前庭康复”为题介绍眩晕症的内涵。眩晕疾病包含由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症状等四类症状组成的前庭疾病。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脑干和小脑以及前庭皮支传导上的感染,变性、梗死、出血、肿瘤等病变统称为前庭疾病。主要介绍了眩晕症的前庭康复治疗,即对于前庭受损患者采用的非药物、非创伤、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前庭康复训练方法。孔维佳教授详细介绍了前庭代偿的机制、前庭康复训练的特点,以及本体感觉介导的前庭颈反射及其认知机制。如何对眩晕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并根据疾病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前庭康复方案,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等。孔维佳教授在前庭康复机制研究方面的工作具有开创性,并于年牵头制定、颁布了全球最早的梅尼埃病治疗指南。

复旦大医院李华伟教授以“理性看待前庭康复新兴技术”为题详细梳理和介绍了对于前庭康复具有深刻影响或者有代表性的几项应用新技术:人工前庭植入、直流电/电噪声前庭刺激、感觉增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双侧前庭病、老年性前庭病的患病群体急剧增加,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日益凸显。如何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或重新设计康复评估和执行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有关平衡康复的情形复杂多样,如何评估患者是否获益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截止目前,感觉增强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缺乏长期大样本的跟踪随访;虚拟现实技术在前庭康复中的价值可能在于增加了康复的趣味性、沉浸感,提高患者注意力、依从性,从而间接提高疗效。李华伟教授领衔的前庭康复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将惠及广大的前庭疾病患者。

医院王海波教授以“梅尼埃病的研究”为题重点分析和讨论了近年来有关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梅尼埃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二)梅尼埃病的临床症状与IgE可能存在相关性。王海波教授介绍了梅尼埃病的阶梯化诊疗流程。在诊断明确后先嘱患者低盐饮食,缓解情绪,控制血压;急性期可强化免疫治疗;活跃期维持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有效则进需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治疗也包括鼓室内药物注射等治疗;如不能缓解则考虑内淋巴囊手术,无效或者疾病进一步进展则应考虑实施半规管阻塞或者其它方式的手术治疗。王海波教授主持的梅尼埃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与临床应用取得重要成果,为梅尼埃病的免疫治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医院马秀岚教授的讲座题为“关于前庭性偏头痛病例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者眩晕,可伴呕吐、恶心或/和头痛为症状的一种疾病,是最常见的眩晕疾患之一。马教授分享了1例复杂疑难的前庭性偏头痛病例,该患者右侧带状疱疹,左侧下颌区肿胀,左侧面部三叉神经区域麻木感,无面瘫,无听力减退。初步诊断为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前庭神经炎?心因性眩晕);带状疱疹;左侧三叉神经受累。马教授详细结合病例精彩而生动地介绍了前庭性偏头痛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最终明确了前庭性偏头痛的主要诊断,患者效果良好。

复旦医院戴春富教授就“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及其药代动力学”为题展开。戴教授首先提出了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的6个问题:A.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后庆大霉素是怎样在内耳淋巴液中分布和扩散的?B.动物实验数据是否可以在临床得到反映?C.内耳局部给药后庆大霉素在耳蜗中分布模式如何?D.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终点?E.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后,梅尼埃病患者的内淋巴积液是否减轻?F.庆大霉素是否对前庭神经、前庭中枢有影响?戴教授基于团队开展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戴教授团队在全球首先使用小剂量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治疗梅尼埃病,对庆大霉素在耳蜗中的分布、药代动力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果显示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眩晕控制率高、听力下降可控,值得临床推广。

本届大会共同主席,北京空*特色医疗中心眩晕中心徐先荣教授以“外周前庭疾病的定位诊断”为题介绍了外周前庭疾病诊断和分类的新进展。按照病程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慢性前庭综合征;按照解剖部位可分为前庭神经类、半规管类、耳石相关疾病类等。徐教授指出对于最新提出的急性单侧前庭病,诊断标准只要求一侧VOR功能减低,但是没有定位诊断的分类是不充分的。现行诊断标准中没有涉及到无症状的前庭功能异常如何归类?有关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航空航天医学是一个重要问题。徐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外周前庭疾病的定位诊断,提出外周前庭系统病变应该包括前庭神经病变和前庭感受器病变。徐先荣教授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了系统而全面的前庭康复治疗,以及基于航空航天飞行需求开展的前庭功能下降的定位研究。徐先荣教授主编出版了《眩晕内科诊治和前庭康复》。

本届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医院杨*教授以“内耳第三窗:外淋巴瘘和上半规管裂”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杨*教授首先介绍了“内耳第三窗”的概念,指出外淋巴瘘和半规管裂是临床相对多见的“内耳第三窗”眩晕疾病类型。然后分别从两种疾病的病因、分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cVEMP、EcochG、颞骨CT,内耳MRI)、诊断标准、治疗等多个方面详细解读了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杨医院团队开展了大量内耳疾病精细化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牵头组织编写、发布了鼓室内注射药物治疗梅尼埃病国际专家共识,以及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MRI造影国际专家共识。总主编出版了《眩晕诊断学》、《眩晕内科诊治和前庭康复》、《眩晕外科手术图谱》丛书。

北京空*特色医疗中心眩晕中心金占国教授做了题为“PPPD诊疗新进展”讲座。金教授首先介绍了PPPD的概念以及历史沿革。PPPD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持续、空间运动不适、视觉性头晕、姿势相关性强、有诱发因素,但临床检查结果正常。临床分型则包括心因性、耳源性和交互性。金占国教授介绍了PPPD的诊断标准和鉴别标准,指出PPPD的诊断需要与前庭性偏头痛、双侧前庭病、前庭阵发症、外淋巴瘘等疾病相鉴别。PPPD的发病率高,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诊疗能力,对于持续性非旋转性头晕超过3个月的患者,要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及时治疗。

医院陈太生教授以“VNG检测的经验和挑战”为题展开演讲。陈教授介绍了VNG检测的今昔和目标定位。目前耳科临床对于VNG检测已有的经验包括抽象逻辑医患协同、技术平台的建立、前庭疾病的共性测评等;其挑战包括质量控制,目前VNG检测设备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仍难以统一。有关的多中心大数据分析还很缺乏,在儿童眩晕诊疗领域的应用仍然空白。陈教授还就VNG检测对前庭检测的已有经验、临床实践和挑战进行了展望。陈太生教授团队对各类前庭功能检测手段的机制研究透彻、注重逻辑思维和检测质量,为前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院的王利一教授以“vHIT-SHIMP检测的经验与挑战”为题首先介绍了vHIT的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vHIT-SHIMP目前在耳源性眩晕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怀疑前庭功能减退时,应从vHIT开始。如果结果正常,可以选择双温实验。对于前庭机能检测,相对于双温实验和VEMPs,vHIT更加实用,在VN、BVP、PVP、PPPD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强大优势,且在中枢和外周前庭疾病鉴别中占有一席之地。王利一教授还分别介绍了vHIT在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炎恢复期、梅尼埃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和优势。王利一教授团队牵头并执笔视频头脉冲试验临床检测专家共识。

上海交通大医院张青教授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的经验与挑战”中首先介绍了VEMP检测的定义。VEMP是一种评价前庭耳石器及传导通路的一种客观检测方法。目前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的是在胸锁乳突肌表面记录得到的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和在眼下斜肌表面记录得到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张教授分别介绍了两种VEMP的临床应用和结果解读。VEMP的挑战在于检测方法还缺少规范和统一要求,同时也因为检测技术本身会受到年龄、性别、患者配合程度等限制造成了临床结果解读的困难。因此,做好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是VEMP应用的关键环节。医院团队牵头并执笔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专家共识。

专题2

眩晕疾病诊疗新进展专题

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内科李焰生教授的专题讲座题目是“血管性眩晕诊疗新进展”。李焰生教授结合最新的年Barany协会诊断标准认为血管性眩晕按照持续时间长短和疾病进行情况,可以分为急性长时血管性眩晕/头晕(症状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一过性血管性眩晕/头晕(症状体征在24小时内缓解)和急性进行性血管性眩晕/头晕(症状体征持续大于3小时,未超过24小时)。李教授指出,大多数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的血管性眩晕/头晕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孤立性血管性眩晕/头晕,诊断有一定的迷惑性,一定要仔细进行甄别。李焰生教授从神经内科角度阐述血管性眩晕,对眩晕疾病的诊疗思路有极大启发。

海*医院神经内科庄建华教授的专题讲座题目是“前庭神经炎诊疗新进展”。庄建华教授从前庭神经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解剖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1)前庭神经炎更多与HSV-1感染/炎症有关;2)病变部位主要在神经干而非神经元;3)解剖因素决定前庭上神经炎好发;4)Barany协会已颁布最新的诊断标准;5)激素治疗效果明确;6)预后更多与心理、视觉依赖、中枢代偿等因素有关。

医院杨旭教授的专题内容是“眼震与眼震样眼动的识别”。杨旭教授从眼震/眼震样眼动的概念、临床诊断、临床案列和诊断注意事项区分了两者的不同,为临床的精确诊断提供了新思路。杨旭教授大量例举了临床实例,展示了多种特殊类型眼震的视频。从典型的周围性眼震,到多种多样的中枢性眼震,再到眼震样眼动的实例展示,在短短20分钟之内杨旭教授娓娓道来,对从眼震识别前庭疾病的核心问题作了非常精彩的阐释。

大连医院刘秀丽教授的专题内容是“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产生机制及处理”。刘秀丽教授指出,在BPPV的众多残余症状中,头晕居首位。其产生机制包括:1)半规管内耳石碎片残留;2)椭圆囊耳石器功能障碍;3)椭圆囊内微环境发生变化(紊乱);4)原发或继发心身疾病;5)合并其他前庭疾病(共病),并提出心理治疗在缓解头晕症状中的重要性。刘秀丽教授主编出版了《眩晕诊断学》。

上海交通大医院金玉莲教授专题内容是“儿童头晕/眩晕疾病诊疗新进展”。金玉莲教授指出导致儿童头晕/眩晕的疾病众多,包括儿童复发性眩晕、儿童前庭性偏头痛、分泌性中耳炎等,其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是儿童复发性眩晕和儿童前庭性偏头痛,并对这两类疾病的诊断进行了详细阐述。近年来,医院团队开展了系统的儿童眩晕疾病诊治,并着手探索在国内开展婴幼儿前庭功能筛查。

医院余力生教授的讲座题目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耳科疾病”。余教授首先介绍了交感/副交感系统的定义、作用以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综合征的概念、发病机制。讲述了中枢敏化与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肠道功能性疾病、耳科疾病、血管运动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的联系。余教授分享了1例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的顽固性眩晕病例,详细讲解了诊断和治疗过程。余教授的讲座精彩而生动,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疗开拓了新的诊疗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张甦琳教授讲授了老年性头晕/眩晕诊疗进展。由于老年人表述不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会给老年性头晕/眩晕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在讲座中张教授强调老年眩晕可能与多感觉整合障碍、注意力控制缺陷等因素相关。临床上应注意全面、多渠道采集病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