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靶向药物疗效不佳,传统含铂双药化疗尚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患者生存期较短,治疗形势严峻。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领域初露峥嵘,其中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原研PD-1单抗,在肺癌一线治疗中彰显出比肩国际的疗效,为我国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癌患者打开了新的大门。
本期将分享2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癌病例,分别为鳞状NSCLC和非鳞状NSCLC(大细胞肺癌可能),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单药一线治疗后获得迅速、持久的PR疗效。
丁礼仁
浙江大医院
肺癌诊治中心副主任呼吸科*支部书记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浙江肺癌专委会副主委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以第二负责人承担省部级重大课题3项
在Lancet,LancetRespirMed,LungCancer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篇
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5篇
王苹莉
浙江大医院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学组委员
浙江省转化医学会细胞治疗分会委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获年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及钱江人才计划、年评为浙江省医坛新秀
病例一:鳞状NSCLC病例一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9岁。
主诉:痰中带血1年余,右上胸胀痛10天。
现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中带血,量少,晨起时有,偶尔咳嗽,无胸膜气急,无胸痛,未予重视。1年余来痰中带血反复出现,量少,一直未就诊。10天前感右上胸胀痛,稍感胸闷,无发热,至我院门诊就诊,查肺CT提示右上肺占位,现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拟“肺肿物”收入我科。
既往史:有心房颤动病史2年;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吸烟40年,每日40支;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左肺呼吸音清,右上肺呼吸音弱。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ECOGPS评分:1分。
胸部增强CT(-04-13):1.右上肺癌侵犯右主支气管,大小约93×63mm,伴右上肺阻塞性炎症及癌性淋巴管炎,右下肺累及,纵隔淋巴结转移;2.两肺慢性支气管炎;3.心影增大,两侧胸腔少量积液。
肺功能: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全身骨显像、颈部B超、腹部B超、头颅MRI:未见明显转移征象。
动态心电图:房颤。
肺穿刺活检病理:低分化鳞癌。免疫组化:PD-L1(30%),Ki-67(70%+)。
诊断:1.右肺鳞癌(cT4N2M0,IIIb期,TPS30%),伴纵隔淋巴结转移,伴右上肺阻塞性炎症、癌性淋巴管炎;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图1:-04-13,基线期胸部CT
病例一诊治经过
请心内科会诊,患者房颤诊断明确,建议华法林口服抗凝,监测INR2.0~3.0范围内调整剂量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抗凝,定期随诊。请胸外科会诊,患者右肺肿块巨大,肿块距隆突1cm左右,伴纵隔淋巴结增大,无手术指征。于-04-22起,予以患者免疫联合化疗治疗,方案为: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2周期后疗效评价达到PR,6周期后疗效维持PR,第7周期起予以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至今,病情平稳。
(1)联合治疗2周期:PR
症状评估:右胸胀痛好转,ECOGPS1分。
胸部CT(-06-06):右上肺癌侵犯右主支气管,大小约68×28mm,伴右上肺阻塞性炎症及癌性淋巴管炎,纵隔淋巴结转移,较前(-04-13)右肺上叶团块及纵隔淋巴结均减小。
图2:-06-06,免疫联合化疗2周期后胸部CT
(2)联合治疗6周期:维持PR
症状评估:右胸胀痛缓解,ECOGPS0分。
胸部CT(-11-11):右上肺癌侵犯右主支气管,大小约54×10mm,伴右上肺阻塞性炎症及癌性淋巴管炎,纵隔淋巴结转移,较前(-06-06)右肺上叶团块及纵隔淋巴结均减小。
图3:-11-11,免疫联合化疗6周期后胸部CT
病例一总结
本例患者为右肺鳞癌(cT4N2M0,IIIb期),伴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右上肺阻塞性炎症及癌性淋巴管炎。患者右肺肿块较大,大小约93×63mm,经胸外科会诊无手术指征,一线使用“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抗肿瘤治疗2周期后右胸胀痛好转,病灶明显缩小,大小约68×28mm,疗效评估达到PR,6周期后右胸胀痛缓解,病灶进一步缩小,大小约54×10mm,疗效维持PR,第7周期起予以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至今,病情平稳。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减少和贫血,考虑与化疗药物相关性较大,未监测到明显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良好,患者耐受性良好。
病例二:非鳞状NSCLC病例二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5岁。
主诉:胸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医院就诊,查胸部CT提示:右肺占位。遂转至上海某院就诊,期间查PET-CT提示:右肺占位,伴颅内,肝,淋巴结、骨转移。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低分化肺癌。基因突变检测EGFR/ALK/ROS1阴性。等待治疗期间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纳差,消瘦,乏力明显。
既往史:27年前肺结核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抽烟50年,每天1包;1兄死于癌症,具体不详。
查体:神清,精神偏软,消瘦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下肺呼吸音减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腹查体无特殊。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5级。
ECOGPS评分:2分。
胸部增强CT:1.右肺中下叶肺门旁占位,大小约99×67mm,考虑肺癌,伴纵膈及右肺门淋巴结转移,右肺下叶阻塞性炎症;2.两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多发纤维增殖钙化灶,陈旧性结核考虑;3.两肺慢支,散在纤维增殖灶;4.两侧少量胸腔积液。
PET-CT(-03-20):1.右肺下叶团片影伴代谢增高,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伴代谢增高,右侧顶叶及左侧枕叶结节伴代谢增高,肝内多发高代谢灶,右肾上级结节伴代谢增高,右侧肾上腺结节代谢增高,左侧股骨中上段代谢增高;2.部分小肠及结肠代谢增高。
病理(-04-15,外院):我院病理科会诊意见:低分化癌,考虑大细胞癌,PD-L%阳性。
诊断:1.右肺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癌可能),cT4N3M1c,Ⅳb期,EGFR/ALK/ROS1阴性,TPS90%,伴纵膈及两肺门淋巴结转移,伴颅内、肝内、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右肾上腺、左侧股骨转移,伴右肺阻塞性肺炎;2.陈旧性肺结核。
图4:-03-20,基线期胸部PET-CT
图5:-03-20,基线期腹部PET-CT
图6:-03-20,基线期头部PET-CT
图7:-03-20,基线期盆部PET-CT
图8:-03-20,基线期全身PET-CT
病例二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予止痛、护肝、通便、抗凝、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于-04-15起予“替雷利珠单抗mg,q3w,ivgtt”治疗。
(1)免疫单药治疗2周期:
症状评估:疼痛缓解,止痛片减量,胃纳改善,精神状态好转。
胸部CT:右肺中下叶肺门旁肺癌,大小约78×26mm,纵膈及两肺门淋巴结转移,右肺阻塞性炎症,较前好转;两肺多发小结节,建议随访复查,对比前片病灶缩小。总体疗效评估:PR。
图9:治疗前和免疫治疗2周期后胸部CT
腹部CT:肝内、右侧肾上腺、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转移病灶,对比前片好转。
图10:治疗前和免疫治疗2周期后腹部CT
(2)免疫单药治疗3周期:
患者分别于5月27日、6月18日行第3次、第4次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在第3次治疗后,患者诉行走无力,不能下地,右上肢不能抬举。
查体:左上肢肌力Ⅴ级,右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
头颅MR(-06-20):双侧额叶及左侧枕叶转移瘤,对比前片(-05-22)右额叶病灶略收缩,左额叶、左枕叶病灶稍增大;右侧小脑半球结节,较前片新发,转移待排。
考虑颅内病灶控制不佳,予以全脑放疗。
图11:免疫治疗2周期和4周期后头颅MR
(3)全脑放疗10次后:
患者行全脑放疗10次后,于-07-09评估:肌力改善明显,可以走路,分别于7月10日、7月31日、8月22日、9月14日行第5~8次替雷利珠单抗治疗,9月后行肺部放疗,于10月27日、11月20日行第10~11次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靶病灶已缩小至60×18mm,至今病情平稳。
图12:免疫治疗5周期和10周期后胸部CT
图13:MR免疫治疗5周期和10周期后腹部CT
病例二总结
本例患者为右肺非鳞状NSCLC(大细胞癌可能),cT4N3M1c,Ⅳb期,TPS90%,伴颅内、肝内、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右肾上腺、左侧股骨、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EGFR、ALK、ROS1等肺癌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一线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2周期后,右肺靶病灶从基线期99×67mm缩小至78×26mm,纵膈及两肺门淋巴结转移、右肺阻塞性炎症较前好转,肝内、右肾上腺、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转移病灶较前好转,疗效评估达到PR。
患者在第3次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诉出现行走无力,不能下地,右上肢不能抬举等症状,查体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下降,查头颅MR提示颅内病灶未控制,予患者全脑放疗10次,患者肌力改善,可以走路,后继续应用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至今,期间曾行1次肺部放疗,病情平稳。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过程出现皮肤瘙痒,余无特殊,药物安全性良好,患者耐受性良好。
专家点评
在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公布了一项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NSCLC的RATIONALE研究数据[1],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对比传统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7.6vs5.5个月)、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72.5%/74.8%vs49.6%)、改善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DOR)(8.2/8.6个月vs4.2个月)。此外,联合治疗组疾病进展风险分别降低48%和52%,均优于KEYNOTE-研究[注1]中44%的降低比例。
病例一患者为驱动基因阴性IIIb期鳞状NSCLC,伴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右上肺阻塞性炎症及癌性淋巴管炎,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2周期,靶病灶缩小38%,疗效达到PR。联合治疗6周期,靶病灶缩小59%,后更换为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至今病例平稳,疗效维持PR,患者获益显著。
大细胞肺癌等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强、生存较差。目前虽然被定义为非小细胞肺癌,但其生物学特性、临床特性以及预后因素都与小细胞肺癌相似[2]。一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癌的多队列II期RATIONALE研究显示[3],SCLC队列的ORR达到77%,DCR达到88%,中位OS达到15.6个月,中位PFS达到6.9个月,体现出良好的治疗前景。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EP方案治疗一线广泛期SCLC患者的III期研究(RATIONALE)正在进行中,令人期待其研究数据的公布。
病例二患者为驱动基因阴性IVb期肺癌,病理提示非鳞状NSCLC,大细胞肺癌可能,颅内、肝内、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右肾上腺、左侧股骨、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经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2周期,靶病灶缩小37%,疗效就达到PR,10周期后靶病灶缩小53%,病情平稳,疗效维持PR。期间观察到脑转移灶疗效欠佳,经全脑放疗后好转。用药至今总体疗效维持在PR,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良好保障。
替雷利珠单抗经基因工程改造优化了Fc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巨噬细胞上FcγR的结合,从而消除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效应,避免了因活化T细胞耗竭而影响抗肿瘤效应。同时,替雷利珠单抗的Fab段具有独特结合位点,可以较为持久地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降低脱靶效应[4,5],独特的结构优势和高度的亲和力或能使替雷利珠单抗拥有更持续、更强劲的抗肿瘤效应。本期2例患者均经过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获得了PR疗效,体现了替雷利珠单抗迅速、持久的抗肿瘤效应,且2例患者目前仍在持续获益中。(病例专家:王苹莉,点评专家:丁礼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