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理文汇内淋巴囊肿瘤病例 [复制链接]

1#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首都医科大学的随遇而安带来的内淋巴囊肿瘤病例,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sactumor,ELST)是一种来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又称Heffner瘤、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或内淋巴囊侵袭性乳头状中耳肿瘤。该病罕见且位置特殊,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收集近年于本院行病理诊断并进行切除治疗的ELST患者2例,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早诊、早治的条件。

病例介绍

病例1:男性,31岁,术前MRI示为颅内占位,在颞骨岩突内浸润。送检颅内肿物,破碎不整形软组织两块(最大径1.5-4cm)。镜下显示:纤维结缔组织内见囊腺样、片巢状及乳头状结构,被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部分上皮有轻度非典型性,排列略不规则,细胞增大,核浆比升高或多核,胞核轻度异型,核分裂不易见;乳头间质富于血管。扩张囊腔内含粉染胶质样物,周围可见多量出血、含铁血*素沉积、多核巨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图1-12)。

Figure1:乳头及甲状腺滤泡样排列

Figure2:囊腺样区域的乳头状结构

Figure3:片巢状及乳头状结构移行区

Figure4:腺样排列结构区

Figure5:乳头表平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乳头间质内多量纤维小血管

Figure6:片巢状结构区细胞

Figure7:部分乳头状区域被覆上皮细胞的异型性

Figure8:细胞异型性放大图(x40),核浆比升高,染色加深,核不规则、拥挤,没有明确病理性核分裂相

Figure9:囊性扩张腺腔内含胶质样物

Figure10:乳头及囊腔内易见出血

Figure11:周围纤维间质内有大量含铁血*素沉积及异物巨细胞反应

Figure12:周围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其间多量含铁血*素沉积

病例2:女性,38岁,反复眩晕2年余,术中发现右侧后半规管深面近后颅窝处见一灰红色新生物。临床诊断为梅尼埃病(内淋巴/迷路积水)。术中冰冻送检灰红软组织2块(粟粒大-直径0.5cm),镜下示:纤维纤维组织内见密集细胞巢,部分呈腺样及乳头样结构,细胞呈矮立方-短梭形,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少量细胞胞质呈空泡状。部分肿瘤细胞破坏周围骨组织(图13-15)。

Figure13:片状疏松排列区域及乳头排列区域,细胞呈矮立方-短梭形

Figure14:部分被覆细胞胞浆内可见空泡

Figure15:肿瘤细胞围绕骨组织呈浸润性生长

二者所行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K+、EMA+、Vimentin+、CD56+,TTF-1-、TG-、S--、Syn-、CgA-,Ki-67增殖指数小于5%(图16-24)。

Figure16:IHC,CK显示瘤细胞阳性

Figure17:IHC,Vimentin显示瘤细胞阳性

Figure18:IHC,EMA显示瘤细胞阳性

Figure19:IHC,CD56显示瘤细胞阳性

Figure20:IHC,TG显示胶质样物及周围衬附瘤细胞呈阴性

Figure21:IHC,TTF-1示瘤细胞阴性

Figure22:IHC,S-示瘤细胞阴性

Figure23:IHC,Syn、CgA染色示瘤细胞阴性

Figure24:IHC,Ki-67增殖指数小于5%

结合临床病史、镜下形态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这两个病例最后均被诊断为内淋巴囊肿瘤(内淋巴囊低度恶性腺癌)。术后随访(第一例随访2年零9个月、第二例随访3个月),二者均未转移及复发。

讨论

根据年头颈肿瘤WHO分类,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sactumor,ELST)是一种起源于颞骨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

内淋巴管是内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分三段:第一段膨大,称为窦部;第二段较狭窄,称为峡部;之后内淋巴管管腔逐渐变宽,形成内淋巴囊。内淋巴囊近端,管腔因衬附上皮多皱褶而不规则;远端衬附上皮相对光滑平整。内淋巴管内衬矮立方上皮,而内淋巴囊内衬高柱状上皮(图25、26,摘自病理医师实用组织学,第4版),外观呈乳头状。二者均有不规则的细乳头由上皮基底部突向管腔。

Figure25:内淋巴管,管腔内衬矮立方上

Figure26:内淋巴囊,内衬高柱状上皮,外观呈现乳头状

ELS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基本均发生于成人,累及年龄范围较广,女性较为多见。近1/3的病例与vonHippel-Lindau(VHL)病相关。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如:听力丧失、耳鸣、耳闷、眩晕等,与梅尼埃病症状相似或相同。病变早期,内耳的瘤体导致内淋巴系统积水,随着肿瘤进展破坏颞骨岩部,扩散至中耳甚至中后脑间隙,进入小脑桥脑脚,引起面神经瘫痪、小脑功能失调。

该肿物界限不清,常因含铁血*素沉积、长期慢性炎、胆固醇结晶以及营养不良性钙化等引起的上皮下肉芽组织,被误诊为一种反应性或炎症性的疾病。

组织学上,ELST一般呈现乳头、囊腺样结构。乳头被覆单层或双层排列的肿瘤细胞,细胞矮立方或矮柱状,细胞核居中,形态温和,胞浆透明至嗜酸。乳头间质富于血管,伴不同程度的纤毛化。有些病例呈现为扩张的腺体或类似于甲状腺组织的滤泡结构,内含胶质样分泌物,PAS染色阳性,黏液染色阴性。核分裂像和坏死很少见。

肿瘤细胞呈现双相表达,CK、EMA及Vimentin染色呈阳性,由于内淋巴囊来自于神经外胚层,故CD56、NSE常可表达,GFAP、S-、和Syn、CgA也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以透明细胞为主的病例,需要与前列腺癌、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相鉴别。PSA和PS,CD10、CAIX以及Pax-8在前列腺癌和肾透明细胞癌呈现阳性,但在ELST均为阴性。ELST的乳头及滤泡状结构被覆的上皮细胞缺乏毛玻璃样核、核沟、核内包涵体,且免疫组化染色TTF-1、TG阴性也可以排除甲状腺癌转移的诊断。Ki-67增殖指数较低。

ELST于年被首先报道,年Heffner等研究了20例来自内淋巴囊的肿瘤,命名为内耳内淋巴囊低级别肿瘤。年Li等建议将这类肿瘤重新归类命名为ELST。直至年,WHO分类将其视作一种独立的起源于内淋巴囊上皮的疾病。一般来讲,肿瘤是指可以自发进行分裂增殖的组织,而内耳上皮基本是不具有分裂潜能的。那么该肿瘤的组织来源是什么呢?对内淋巴管-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ductsandsacs,EDSs)正常上皮的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成熟的颞骨中都有乳头状、管状突起的增生活跃的区域,被NgM.称为“一种复杂的管状网络”,他发现该现象只存在于出生后的内淋巴囊中。另有LeslieMichaels关于EDS发育的研究证实,在胎儿时期,这些结构的上皮细胞并没有呈现出这种增生性变化,而成熟期正常内淋巴囊呈现出乳头状生长以及增生性腺瘤,进一步说明该肿瘤起源于此上皮的可能。

近年有研究表明ELST患者常有VHL基因突变,有时为VHL综合征表现的一部分。VHL的ELST患者可见VHL基因的种系突变及野生型等位基因的体细胞突变,而散发性ELST患者可见VHL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基于ELST罕见,不伴有VHL病肿瘤特异性突变分析更加困难。近1/3的ELST与VHL综合征相关,双侧发生率在VHL综合征患者中明显高于非VHL综合征。因此,被诊断为VHL或者有VHL家族史的患者,应检查是否患有ELST,散发ELST患者也应进行VHL基因检测。

疾病早期,完整的手术切除就可以治疗。是否需要术后辅助化疗尚存异议。高级别的肿瘤术中可联合放疗以及术后放疗。由于肿物所在部位特殊,术中出血量较多,不易完整切除,手术风险高,且易复发,所以推荐长期随访,以期提早发现复发病例,改善患者预后。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1.WHOClassificationofHeadandNeckTumors,4thedition.-.

2.病理医师实用组织学,第4版

3.MichaelsL.OriginofEndolymphaticSacTumor[J].HeadandNeckPathology.,1(2):-.

4.NgM.Postnatalmaturationofthehumanendolymphaticsac[J].Laryngoscope,:–.

5.饶秋,周晓*,金兴藻,等.内淋巴囊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二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39(6):-.

6.王红群,李杰,石怀银,等.内淋巴囊低度恶性腺癌21例临床病理特征[J].诊断病理学杂志,25(2):94-98.

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在留言区交流探讨。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衡道直播小助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