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消化道早期肿瘤专栏上消化道解剖与组织 [复制链接]

1#

消化道早期肿瘤专栏

第一讲

上消化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Part1—上消化道组织胚胎学简介

作者:王婷

开篇

包括消化道肿瘤在内的所有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早期诊治可以实现最高的治愈率,生存率。消化道内镜是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消化内镜切除消化道早期癌和粘膜下层及腔外生长的肿瘤已经是成熟的技术,临床可靠的方法。消化内镜治疗肿瘤具有高治愈率(等同于外科手术),创伤小,保存了消化道解剖结构的完整,对生理功能影响较小,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生活质量。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技术是当前内镜领域的热点。学界对内镜诊治早期肿瘤寄予了较大希望,有学者乐观的认为通过内镜早期诊断技术的提高可大幅度提高治愈率,甚至消灭消化道肿瘤。对于消化内镜医生来说这是重要机遇,同时也肩负重大责任。近年来尽管医学在快速发展,但我们对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认识仍不清楚,不能有效阻止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向癌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在早期阶段得到及时准确诊断治疗。内镜检查是发现和确诊早癌唯一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内镜诊断技发生了跨时代的长足发展,窄谱成像内镜技术,放大内镜技术,化学染色内镜技术,层析内镜技术(超声内镜)为早癌的诊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国内外对早癌内镜诊治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但早癌无典型症状体征和敏感的标志物,内镜下变化细微且有隐蔽性和易混淆性,给发现和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内镜切除的长期疗效、适应症和术后的处理措施也在不断的探索完善。

随着我们深入开展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工作和研究,意识到早癌发生发展以及内镜诊治的复杂性和我们对早癌认识的不足。就像是错综迷惑的漫漫长路看不到尽头和出口,内镜医生只好在消化道“上下而求索”,不遗余力地提高内镜诊断水平以期发现和治疗更多的的早期病变。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镜中心不但承载着诊治广大病患的责任,更肩负着规范化培训基层医生的使命,因此消化道早期肿瘤诊治团队创办此专栏是为了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不断学习和掌握早癌基础和临床的理论体系和前沿热点,更多地发现和治疗更多的早期肿瘤,更规范地培训基层消化内镜医生,提高基层内镜医生的内镜诊治理论和技术,更深入地研究消化道肿瘤。正所谓独行速,众行远,希望我们全体消化内镜同仁,志同道合,携手进步,提高早癌的诊治技术和科研能力,提高消化道癌的早诊早治率,更好地诊治患者和服务社会。

——王进海、邹百仓、秦斌

上消化道简介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终于肛门的肌性管腔,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门等部。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消化系统的发生

在人体胚胎3-4周时,内胚层卷入胚体内形成原始消化管(原肠),原始消化管头端起自口咽膜,尾端终于泄殖腔膜。从前至后分为3部分:前肠、中肠、后肠。前肠主要分化为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胰,肝,呼吸系统,甲状腺等;中肠主要分化成为十二指肠中段至横结肠右2/3部分的消化道;后肠分化成为横结肠左1/3至肛管上段部分的消化道。消化道黏膜上皮和腺体多来自内胚层,而结缔组织和肌层来自中胚层。

食管和胃的发生

食管是由呼吸憩室至胃之间的一段前肠分化而来。在人体胚胎第4周时,前肠尾段梭形膨大形成胃原基,第5周时,梭形膨大背侧生长速度较快形成胃大弯,腹侧生长较慢形成胃小弯,第7-8周时,胃大弯头侧向上膨出形成胃底。由于胃背系膜生长快使得胃沿胚体纵轴顺时针90°旋转,从而胃由原先的垂直方位变成从左上至右下的斜形方位。

消化管壁的结构

消化管壁一般分为4层,自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1.黏膜层:上皮层、固有层、黏膜肌层。(1)上皮层:具有保护、分泌或吸收功能,属于无血管层;上皮一般与腺体相连续,上皮细胞间隙存在淋巴细胞(以小肠多见)。(2)固有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支撑无血管的上皮层,其间分布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食管和胃的固有层有丰富的淋巴管,而下消化道的淋巴管较少,所以上消化道早期癌变可以通过微小浸润而发生淋巴管转移。食管和胃固有层仅有少量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胃肠固有层内含有丰富腺体。(3)黏膜肌层:主要由薄层平滑肌组成,可以收缩以促进固有层腺体分泌。2.黏膜下层:较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淋巴管以及神经丛;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分布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3.肌层:主要为平滑肌,一般为内环外纵。4.外膜:主要为纤维膜或浆膜。在消化道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皱襞。皱襞由黏膜和黏膜下层组成。

结语

「“上消化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消化道早期肿瘤专栏开篇第一讲,以后会有早癌系列专栏内容发布分享在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