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丹*
丹*是以患部皮肤突然灼热疼痛,色如涂丹,游走极快为特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本病起病突然,迅速扩大,好发于颜面和小腿部,其中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腿胫者称“流火”,新生儿丹*好发于臀部,称“赤游丹”。
丹*的发生常与素体血分有热→皮肤黏膜破损→火*入侵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肌肤腠理,基本病机是血热火*蕴结肌肤。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主症起病急骤,局部皮肤红肿灼痛,色如涂丹,焮红肿胀,边界分明。
火*夹风:发于头面,发热恶寒,头痛,骨节酸楚。舌红,苔薄白或薄*,脉浮数。
火*夹湿:发于下肢,红斑表面出现*色水疱,发热,心烦口渴,胸闷,关节肿痛,小便*赤。脉濡数。
火*内陷:胸闷呕吐,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属危急之候。
1.基本治疗
治法泻火解*,凉血祛瘀。取督脉及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委中阿是穴
配穴火*夹风配百会→风池;火*夹湿配阴陵泉→内庭;火*内陷配十宣或十二井。
方义阳盛则热,热甚为火,火极为*,清火*必当泻阳气。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本病当取督脉→阳明经穴为主。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交会穴,曲池→合谷为手阳明经穴,三穴同用可泻阳气而清火*。委中又名“血郄”,凡血分热*壅盛之急症,用之最宜;本病病在血分,诸经穴及皮损局部点刺或散刺出血可直接清泻血分热*,使热*出则丹*自消,即“菀陈则除之”之意。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大椎→委中→十二井诸穴均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皮损局部用三棱针散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肾上腺→神门→耳尖→皮损对应部位。毫针刺法,或压丸法。耳尖可点刺出血。
(2)三棱针取阿是穴。用三棱针散刺或用皮肤针叩刺,使其少量出血后加拔火罐。
1.针灸对丹*有一定疗效,宜配合内服或外用中药以提高疗效。
2.忌食刺激性食品,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加重感染。针具→火罐等应严格消*,以防止交叉感染。
3.头面部及新生儿丹*病情较重,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卫生简易方·卷之十二》:治丹*发作,恐其入腹,一时无药,急以针于红点处刺出恶血,使*于此而散。
2.《针灸大成·卷九》:小儿赤游风,百会→委中。浑身发红丹,百会→曲池→三里→委中。
3.《针灸集成·卷二》:风丹及火丹*,以三棱针无间乱刺,当处及晕畔多出恶血,翌日更看赤气所在,如初乱刺,弃血如粪,神效。
第十一节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淡*色→橙色的浓稠黏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及指→趾附近。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其发生常与患部关节过度活动→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属经筋病。基本病机为经筋劳伤,气津凝滞。
主症腕背部或足背部出现半球形囊性肿物,高出皮肤,触之有弹性或质地坚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好,无明显自觉症状,压之稍有酸痛感,关节功能不受限或轻度受限。
根据腱鞘囊肿所在部位,可辨属何经筋病。
1.基本治疗
治法理气散结,疏调经筋。取囊肿局部穴位为主。
主穴阿是穴
配穴发于腕背部配外关;发于足背部配解溪。
方义本病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于囊肿局部围刺,可起到理气散结→疏调经筋的作用。
操作囊肿局部常规消*,用较粗的毫针在囊肿的正中和四周各刺入1针,以刺破对侧的囊壁为度,出针时尽量摇大针孔,迅速用力挤压,使囊液尽可能全部挤出,然后用消*纱布加压敷盖。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取阿是穴。在囊肿局部常规消*,持三棱针对准囊肿高点迅速刺入,将表层囊壁刺破,并向四周多向深刺,但勿透过囊壁的下层,摇大针孔出针,然后用力挤压囊肿,尽量使囊内液体全部排出,加压包扎3~5日。一般1次即可。若囊肿复发,可于1周后再行治疗1次。
(2)火针取阿是穴。在囊肿上选2~3个点作标记,待火针烧红后,迅速点刺。出针后,用手指由轻而重挤出囊液,并用消*纱布加压覆盖。每周1次。
1.针灸治疗腱鞘囊肿效果较好,治疗时应注意严格消*,以防感染。
2.治疗期间及愈后1个月内,应尽量减少囊肿发生部位的活动摩擦,注意休息和局部保暖,避免过劳及寒湿侵入,以防复发。
《儒门事亲·卷八》:以针十字刺破,按出*胶脓三两匙,立平,瘤核更不再作。
第十二节痄腮
痄腮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又称“蛤蟆瘟”“大头瘟”等。本病常在冬→春季节流行,以学龄前后儿童多见。
痄腮的发生常与感受风热疫*之邪有关。少阳→阳明经脉分别循行于耳下和腮部,风热疫*之邪从口鼻而入,阻遏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蕴结于耳下腮部而发病。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若受邪较重,邪从少阳胆经内传厥阴肝经,则可出现少腹→睾丸红肿疼痛;若温*炽盛,内陷厥阴,热极风动,则可发生痉厥→昏迷等变证。基本病机是温*之邪蕴结于少阳→阳明经。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困难,常伴有发热。
温*在表:仅觉耳下腮部酸痛肿胀,而无其他见症,或有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脉浮数。
温*蕴结:耳下腮部红肿热痛,咀嚼困难,发热。舌红,苔*腻,脉弦数。
温*内陷:高热烦渴,睾丸红肿疼痛,甚则神昏→抽搐。舌红,苔*燥,脉弦数。
1.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解*,消肿散结。取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高热配大椎→商阳;少腹→睾丸肿痛配蠡沟→太冲;神昏抽搐配水沟→十宣或十二井。
方义从患病部位来看,本病以少阳经为主,涉及阳明经,故近取手足少阳之会穴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宣散患部蕴结之气血,以消肿止痛;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井穴关冲,及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清泻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关冲→大椎→商阳→十宣或十二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灯火灸取患侧角孙。先将角孙处头发剪短,穴位常规消*,取灯心草一根,蘸香油点燃,对准病侧角孙迅速点灸,并立即提起,可闻及“啪”的一声,一般灸一次即可。
(2)耳针取面颊→肾上腺→耳尖→对屏尖→神门。毫针刺法,耳尖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针灸治疗痄腮效果较好。有并发症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2.本病有传染性,治疗期间应注意隔离,一般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为止。
1.《针灸甲乙经·卷十二》: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主之。
2.《针灸资生经·第六》:颐颔肿→颊肿痛,取巨髎→天窗→腕骨→侠溪→颊车→完骨→大迎→翳风→支正→少商→商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