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导语
腮腺腺淋巴瘤又名淋巴乳头状囊腺瘤、Warthin瘤,为腮腺第二位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腮腺混合瘤),具有很低的恶变性。
病因病理
腮腺腺淋巴瘤的病因并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本病可能与免疫功能减退、EB病*感染等有关。
腮腺腺淋巴瘤病理组织成分为上皮和淋巴样组织: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构成肿瘤的腺组织,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淋巴样组织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较为丰富,甚至可形成淋巴滤泡。
临床表现
腮腺腺淋巴瘤多发生在腮腺尾部(浅叶的后部),多见于4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12%的有同侧或双侧多个肿块。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质软,有薄的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超声表现
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上除具有腮腺良性肿瘤的许多共有特征如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等之外,还具有以下两点特征性表现:
(1)瘤体回声呈不均质「网格状」结构:即在不均匀低回声区内见细线状强回声分隔,这一特点与其病理学基础有关。
(2)病变内部常出现不规则的囊性区域,且病灶体积越大,囊性成分越多,在声像图上越能观察到典型的无回声区。
当腮腺腺淋巴瘤内的囊性成分较多、实性成分较少时,实性部分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而当其内的囊实性成分相间时,可观察到稍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分布呈树枝状,可接近于淋巴结门型血流。
典型病例1
患者唐xx,男,66岁,发现左耳下肿块3月,3月来肿块稍有增大,无明显其它不适。
图1示患者左耳下包块,边界清,质中,无压痛,表面光滑,可活动,明显向外凸出
图2为肿物二维声像图,示左侧腮腺边缘见一不均质囊实性肿块,边界清,内可见细分隔,呈「网格状」
图3二维声像图示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质低回声区,整体表现为「网格状」
图4为肿物CDFI声像图,示实性部分内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
术后病理证实为左腮腺浅叶腺淋巴瘤。
典型病例2
患者许某某,男性,63岁,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耳下有一肿块,当时约蚕豆大小,无其他不适,近年来肿块渐缓慢增大,现约有乒乓球大小。
图5声像图示右侧腮腺下极可见一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内大部分为实性,呈现细小网格状
图6为CDFI示肿物内血流信号稍丰富,血流分布呈树枝状,接近于淋巴结门型血流
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侧腮腺下极腺淋巴瘤。
典型病例3
患者男,80岁,发现左耳下肿块2年余,2年来肿块无明显增大,无其它不适。
图7示左侧腮腺内可见两枚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椭圆形,其内部呈现为网格状
图8CDFI示肿块内血流信号稍丰富,呈现为树枝状,接近于淋巴结门型血流
术后病理:(左侧腮腺)腺淋巴瘤。
典型病例4
患者男,76岁,发现右耳下肿块3年余,3年来肿块稍增大,无其它不适。
图9右侧腮腺下极可见一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卵圆形,其内回声呈现为细小网格状。
图10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呈现为树枝状,接近于淋巴结门型血流。
术后病理:(右腮腺浅叶)腺淋巴瘤。
鉴别诊断
1、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内部回声呈均匀性低回声且未见明显分隔时,易被误诊为混合瘤。此时两者主要的鉴别要点包括:腺淋巴瘤质地较混合瘤软,可有波动感,囊性成分更多,两者相比,其内部回声更低,CDFI检查多呈分支状血流信号;而混合瘤多为低回声且无「网格状」结构,血供较腺淋巴瘤少,血流分布多呈边缘包绕型;
2、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常为多发,无包膜,超声能显示淋巴门结构,呈树枝状血流信号。
3、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其中90%发生于腮腺,肿瘤以实性为主,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规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多无包膜,CDFI其内血流信号丰富,多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
治疗
由于Warthin瘤可为多发性肿瘤,防止复发的关键是主瘤及子瘤以及邻近的淋巴结均要切除。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时,手术除了切除后下极外,还要一并清除腮腺后下部的淋巴结。肿块位于耳前区者,宜采用浅叶切除术,而剜除术在任何情况下均不适宜。
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的部位及大小、个数,明确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这些信息均对手术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Warthin瘤恶变者罕见。若发现肿瘤迅速进行性增大,伴有颅神经麻痹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时,应考虑恶变。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