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正常淋巴结的超声表现 [复制链接]

1#

正常淋巴结短径约在2-5mm,其超声形态学结构类似肾脏,呈“靶样”结构,其声像图表现如下:

①淋巴结的外形呈长条形或卵圆形。正常的下颌下淋巴结及腮腺淋巴结趋向于呈圆形。

②淋巴结包膜呈中高回声,位于淋巴门的一侧凹陷,对侧膨凸。

③淋巴结边缘的低回声为皮质,皮质主要为实质性组织,组织学证实是由淋巴小结所构成,只有很少的淋巴窦,这种组织学上的均匀性可以解释淋巴结皮质呈低回声。皮质大部分呈向心性宽阔型,小部分呈狭窄型(当皮质最宽部位的厚度小于淋巴结中央高回声结构厚度的一半时,可归类为狭窄型皮质)。

④淋巴结中央可见一条索状高回声,与周围软组织相连。这一高回声结构的显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有关,90%最大横径大于5mm的淋巴结可见这一回声结构。对于这一索状高回声产生的组织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认为是产生于淋巴结中央的脂肪组织,这与乳腺X线片上淋巴结中央显示为透亮区相一致。然而90年代的研究认为这一条索状高回声产生于髓质的最深部,是由髓窦、结缔组织、脂肪及出入淋巴门的动静脉所形成。正常情况下,这一回声结构以髓窦为主,因为每个窦内有丰富的液体,与髓索构成了众多的声学界面。血管也提供了声学界面。而脂肪虽然可以使这一条索状高回声更加明显,但并不是产生这一回声所必须的。

⑤淋巴结的血管结构正常情况下无法显示,但当淋巴结有病理改变,血供增加,血管扩张后,则可显示为管道结构。

关于淋巴结中央这一高回声结构的称谓,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称谓“echogenichilum”或“echogenichilus”,并译为“淋巴门回声”。也希望今后国内文献能统一使用这一国际认同的称谓,以利于国内外交流。

淋巴门回声随淋巴结部位及年龄的不同,其大小是有所变化的。腋下和腹股沟处的淋巴门有丰富的淋巴窦脂肪,老年期除了淋巴门有脂肪出现外,淋巴小结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甚至消失,故腋下、腹股沟处和老年期淋巴结的淋巴门比较明显。正常情况下,淋巴门表现为宽阔型和狭窄型(在纵切面上当淋巴门表现为椭圆形时,可归类为宽阔型;当淋巴门表现为扁平裂缝状时可归类为狭窄型)。脂肪弥漫性浸润可致淋巴门高回声消失。

有意思的是国外有学者指出,要阐述正常成人的“正常”淋巴结的结构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成人几乎不可能找到没有经过反应性改变的淋巴结。

淋巴结彩色血流显像(CFM):正常淋巴结由一支或二支淋巴门动脉供血,平均管径0.14mm,其在淋巴门分支出微动脉,通过淋巴结髓质并在其内分支。通过小梁到达皮质的微动脉较少。一些分支最后到达包膜下皮质的毛细动脉弓。偶尔有动脉穿过包膜。静脉血流始于副皮质区的后微动脉,这些微静脉组成较大的微静脉,向心性汇入淋巴门的静脉主干,管径平均为0.14mm。动脉和静脉通常相互平行。

彩色多普勒超声上正常淋巴结动脉血管显示为门部纵行的、对称放射状分布的结构,而不显示边缘血管。这和淋巴结的上述血供结构是对应的。淋巴门动脉多为一支,偶可见二支。多普勒超声显示血管内血流信号不仅与流速有关,还与管径有关,因而可以显示淋巴门血管或是淋巴门血管的第一级分支。淋巴结静脉的显示率要低于动脉,这与其流速较低有关。在正常淋巴结,多普勒超声一般无法非常清楚地显示淋巴结血管的空间分布,但当淋巴结发生炎症,其血管扩张则血管结构就易被多普勒超声显示。由于炎性淋巴结血管的空间结构并没被破坏而与正常淋巴结相似。

60%-80%的正常淋巴结在能量多普勒上可显示血管。血流信号显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密切相关。在颈部,90%最大横径大于5mm的淋巴结可见血流信号。52%的腮腺淋巴结、60%的颈后三角淋巴结表现为无血供,可能与这两个区域的淋巴结较小有关。而颏下和下颌下区的正常淋巴结血供较其他区域明显丰富。男女在血管的模式和血供的程度上没有差别。但是老年人淋巴结血流信号的显示率明显高,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血管硬度较高不易受压迫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淋巴结血流速度测量的临床意义不大。当淋巴结尺寸增大时,淋巴结的血流速度也增快(P0.05)。淋巴结血流的PI、RI值在淋巴结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其虽随淋巴结尺寸的增大而下降,但其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淋巴结的PI1.6,RI0.8。在颈部,颏下淋巴结的RI和PI较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