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Qi
责编
酶美
细胞*性T淋巴细胞(CTLs)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能够识别和破坏癌症细胞和被病*感染的细胞。这种杀伤作用是由分泌颗粒中释放专门的溶细胞蛋白,包括穿孔素和颗粒酶B来完成的。CTLs的一个特性是它们能够进行持续的连环杀戮,单个CTL可以接连攻击多个目标。尽管线粒体质量与CTLs抗肿瘤活性相关,但CTLs显示出对糖酵解的依赖增加,这说明对线粒体呼吸链的依赖性降低。此外,在CTLs寻找、识别和杀死目标时,线粒体是否以及如何做出贡献尚不清楚。
USP30(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0)是一种已知可抑制线粒体自噬的去泛素酶,并被鉴定为CTLs杀伤作用的调节剂。由此看来,线粒体可能在CTLs中发挥了先前未被重视的作用,或许USP30可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下手点。
近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GillianM.Griffiths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itochondrialtranslationisrequiredforsustainedkillingbycytotoxicTcells的文章,这项工作发现CTLs溶细胞蛋白的产生与线粒体翻译同步,抑制线粒体翻译则会损害CTLs的持续杀伤能力,强调了线粒体在CTLs“连续杀戮”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考虑到USP30在抑制线粒体自噬和调节CTLs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该团队首先通过USP30缺陷小鼠观察到CTLs中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图1),且氧化磷酸化、耗氧率等线粒体功能受损,相较于野生型小鼠产生的CTLs而言,USP30KOCTLs显示出对糖酵解更大的依赖性。这些改变伴随着CTLs持续杀伤能力的丢失,比如在短期杀伤试验中,CTLs数量与靶细胞超过25:1时,USP30KOCTLs仅能杀死40%的靶细胞,而WTCTLs可以杀死全部靶细胞,而长期测定表明,USP30KOCTLs杀死所有靶细胞的时间几乎是WTCTLs的两倍。
图1.WT和KOCTLs中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对比
那么造成这种杀伤能力减弱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团队依次证明了CTLs的运动性、总ATP浓度、以及响应TCR刺激的信号传导和颗粒释放等在KOCTLs中都不受影响,看似所有步骤都完好无损。随后,该团队继续检查包含溶细胞蛋白的分泌颗粒是否受到影响,有趣的是,虽然数量相似,但USP30KOCTLs中的颗粒明显更小,且颗粒酶B表达量以及穿孔素的成熟水平也明显降低,而相应的mRNA水平没有差异。通过掺入甲硫氨酸类似物高HPG监测蛋白质合成进一步确认,这些溶细胞蛋白的翻译障碍可能是导致USP30KOCTLs杀伤能力缺陷的原因。
为了确认翻译缺陷是否同等影响所有蛋白,该团队使用质谱法比较了TCR激活前后WT和USP30KOCTLs的蛋白质组。结果发现,仅一部分蛋白在USP30KOCTLs中具有显著降低的表达,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线粒体蛋白(72%),其次便是溶细胞蛋白。需要注意的是,线粒体核糖体蛋白代表了TCR刺激前后线粒体中下调幅度最大的亚群之一,而胞质核糖体并未受到影响,说明在KOCTLs中观察到的翻译缺陷并非由胞质核糖体含量缺陷所引起。为了直接解决线粒体蛋白翻译在CTLs杀伤中的作用,该团队使用强力霉素(DOX)破坏了线粒体蛋白翻译,处理4小时后,CTLs细胞*性被抑制,与KOCTLs表型一致。
在免疫反应早期,单个CTL对于靶细胞的连续杀伤对于反应的成功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发现CTLs的这一能力由线粒体介导,线粒体翻译对于溶细胞蛋白的产生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线粒体在高代谢需求时充当稳态调节器,并在CTLs持续杀伤中发挥关键作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