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机舱的瞬间,我看到阿勒泰的天空,晚霞相迎。早上很早就从广州出发,然后漫漫长途到达乌鲁木齐,再转机到阿勒泰,一天的时间,由南到最西北,拉了一条长长的线。上一次来阿勒泰,还是二月新年将至,冬意正浓之时,阿勒泰或者说整个新疆都只剩下黑白二色,白雪覆地,一片苍茫。而如今六月已至,四个月的时间,阿勒泰已由冬转夏,时节变换,茫茫翠绿。再一次来到新疆,来到阿勒泰,不仅仅是冬、夏之分,更多的是色彩的多寡。
出了阿勒泰机场,驱车直往布尔津赶去,虽然已经晚上十点多,但天却没有黑,公路边的草地上铺满了新嫩的绿草,远处的山脉显得有些幽暗。由于新疆地区对于车子速度的限制,所以开得并不快,让我能够有机会慢慢的欣赏天边的晚霞。云彩如纱,笼罩天空,晚霞赤红一片,由地平线向着整天天空蔓延,这是我,未曾见过的阿勒泰,未曾体会过的美丽。夏天的阿勒泰已经如此的美丽,那么,色彩更加绚烂的秋季呢?
阿勒泰的夏天,日照时间实在是太长。晚上差不多十点多、十一点才真正的天黑,早上未到六点,已是大亮,白昼被拉长,也使得这几天我们念叨了好久的日出拍摄,终究是因为错误的时间估计给错过。新疆什么都好,唯一不太好的,大概便是距离了吧。由于新疆的面积实在是太大,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距离都不太近,再加上对于车速的限制,也就造成了有很多的时间都被浪费在了路上。不过六月的阿勒泰,即使是赶路,也风光无限。
我们并没有直接赶往喀纳斯,而是先往那仁牧场而去。或许是两次的对比太过强烈,当道路两边不同于冬季的翠绿草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真的有些被震撼到。如果要说描写草原的诗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大概便是那首著名的《敕勒歌》吧: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虽然去过内蒙古,也来过阿勒泰,但都是在冬季的时候,黑白是主要的色调,牛羊更是因为天气的缘故看到的很少,敕勒歌中描述的现象就更加的没有机会看到。而这一次,终于得偿夙愿,老怀甚慰。
途中随便停靠一处,所见到的便是美景。所以我其实也不知道我们这第一次停靠的地方叫什么名字,总之觉得非常的漂亮。与内蒙古的草原多是平坦的不一样,在阿勒泰的草原则带有一定的坡度,起伏不定的草原如同一大张毯子,将泥土与山丘覆盖,只留下表面细碎的小花朵朵,和柔嫩的绿草。六月的阿勒泰开始进入它最美的时刻,草原在雪水消融之后,嫩草迫不及待的破土而出,然后经过一两个月的孕育,在六月伊始,便将绿意铺满这片曾经苍茫的大地。也从此时开始,牧民们开始转换牧场,驱赶牛羊群,由冬牧场转至夏牧场,向着丰美的水草而去。
阿勒泰草原上的野花、野草不计其数,据说它们会从春天一直竞相开放到入冬,这些野花有大有小,颜色不一,小*花、小白花、小蓝花等各种各样,给绿意满满的草原点缀上不一样的色彩,更添其美丽。与地上的草原形成对比的,便是阿勒泰上方的天空,天空很蓝而且纯粹,而且蓝得很深沉,在朵朵如同棉花的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其颜色的纯正。而这样的天空,这样的草原,怎叫人不爱它呢?而这样的美景,在阿勒泰到处都是,仅仅只是路边的随意停靠,便能收获一张又一张的美图,这叫我对那仁草原更加的期待起来,牛羊成群,更加广阔的那仁草原,遍布的金莲花,又会绽放出怎样的惊艳呢?
几个小时后,来到了那仁草原的那仁哈巴河。那仁夏牧场是阿勒泰地区著名的夏季牧场之一。气候适宜,水草丰美,植被茂密,种类丰富。牧区内有那仁河流过,夏季气候凉爽怡人,牛羊成群,白色的毡房点缀着美丽的草原。或许是到了于是充沛的季节,那仁哈巴河的水流很急,略微浑浊,隔老远就能听到水流的湍急声,并且能够闻到一股泥土和青草的淡淡味道。河边有一大片的草原,上面生长着很多蒲公英,朵朵小*花和伞盖分布在草地之上,给这片苍翠的草地增添了几分活泼与新意。看到这样的草原美景,总是会让人忍不住的想起腾格尔的《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过桥沿着道路前行几步,看到了一大群的马群,或许是我的到来惊扰到了它们,准备拍摄的时候,它们已经扬蹄奔开了。要来到这里并不容易,不仅仅是距离的缘故,还因为这里是不对外开放的,不仅要通过几道关卡,还需要得到一定的许可方能进入,毕竟这里已经非常的靠近边境线了,所以能够得到这个宝贵的机会,在它最美的时候来到这里与她相遇,非常的开心也非常的幸运。今天的天气不算太好,有些多变,在这里还下了一阵小雨,不过雨中的草原也是美美的。
在这里待了一会后,便开始原路返回,中间经过了一片特别开阔的草原,上面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牛群,我们赶紧停车来到草地上,这些牛群看到我们靠近也不害怕,慢悠悠的在草地上进食、散步。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那仁草原最美的地方吧,成群的牛羊,盈盈草原,远处的雪山熠熠生辉,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对于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牛的我们来说,此时此景,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忍不住拿起相机疯狂的拍照,想要将这美景永远的留在照片之上。
这次来那仁草原,学习到了一个关于牧民生活的新的词汇,叫做转场,即转换牧场之意。在我们的想象之后,牧场转换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大量的牛羊奔腾在草原之上,从待了一个冬天的冬牧场辗转千里到达夏牧场之去,天高云阔,牛羊齐奔,壮哉美哉?我以前也是这样想象的,但深入的了解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转场对于牧民们来说,却绝不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旅途,实际上充满了艰辛,甚至是血泪。每年3月中旬,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牧民便赶着牛羊从冬牧场慢慢向北游牧,4月初大部分牲畜进入春秋牧场,开始接羔,6月开始向夏牧场转移,进入最重要的“抓膘(育肥)”阶段,8月下旬部分山区开始降雪,牧民又将牛羊向山外赶,到10月初转到春秋牧场,11月下旬雪情稳定后再次转到冬牧场,形成了无奈的“羊追雪”和“雪赶羊”的循环,年复一年,每年南迁北转长途跋涉,最多的走多公里。近千公里的转场路,无疑充满了艰辛。
千百年来,转场是写在牧民史册里,最惨痛、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笔,是一部充满悲壮色彩的史诗。漫长而艰辛的转场路上,突发状况实在是太多,牧民们凭着自身单薄的力量,保护着他们的牛羊,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做着抗争,当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经受寒冷、饥饿、劳累的轮番折磨;牛羊冻死、掉膘、流产;还要对付路上的各种不测:雪崩、狼群、病痛、死亡……长长的牧道,像绳子,一圈一圈,捆住了牧民的心,也捆住了牧人的洒脱豪迈。空旷深远的大山里,牧民粗重的呼吸,牛羊的哀鸣,伴着清脆的驼铃……组成了一曲哈牧民悲壮凄凉的放牧之歌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美国西部牛仔,传记或者荧幕上的牛仔总是潇洒不羁,但实际上历史中真正的牛仔同样是充满了艰辛与苦难的,但也是由于他们的付出,才造就了如今的美国繁荣。当然,我们千百年的牧民们,所遭受和付出的,只会更多更多...
准确的来说,六月应该属于阿勒泰地区春末夏初的时节吧,因为这个月份,金莲花开始盛放,也预示着磅礴的春天在此时走到了顶峰,正式的进入夏季。我是第一次见到金莲花,这种生长在海拔-米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别名“旱地莲”的花朵,在阳光下散发出金*的光芒。在之前的那仁草原之上,间或会看到一两朵金莲花夹杂在小野花之中,而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却看到了一大片金莲花正在盛放。金莲花阿勒泰地区其他的花草不一样,它多生长于山谷之中的大草滩,所以金莲花要开就开个漫山遍野,气势恢宏,而不是三三两两,零零碎碎的开放。
阿尔泰金莲花是最能代表喀纳斯区域特点的花朵,提起金莲花,人们就会想到喀纳斯。同时,金莲花也是一种中药材,可清热解*,主治扁桃体炎、中耳炎,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淋巴管炎。此时站在这一大片的金莲花之中,看着远处的花朵密密麻麻的铺展向远方,与绿草蓝天以及旁边的树林形成极鲜明的对比,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不忍离去。广阔的草原给了花草滋生的土壤,让它们能够尽情的展现自身的美丽,同时花儿们儿不忘给予回报,尽可能用自己短短的花期,来使这片土地更加的美丽。
到达喀纳斯湖边的住宿地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但太阳还挂在天边,所以我也不知道应不应该叫做晚上。吃完饭后,大家提议去湖边散散步,顺便看看晚上十点多,夕阳下的喀纳斯湖是什么样子...因为稍微耽搁了一会,等我到达喀纳斯湖边之时,太阳已经完全的落下去,天边只剩下参与的片片晚霞以及迫不及待想要驱走光明的连片黑云,慢慢的占领正片天空。而此时的喀纳斯湖水面光滑如镜,将这一切都映照在水中,分不清那边是天空,那边是湖水。
来到喀纳斯区域必游的景点肯定非喀纳斯湖莫属了,上次冬季到来的时候,湖面结了冰没能看到它水光粼粼的美丽模样,也没能登山观鱼台一睹喀纳斯湖的全貌,甚是遗憾。这次再次来到喀纳斯湖,说什么都不能再次错过啦,于是一大早我们便乘车进入喀纳斯湖景区,来到关于台下,准备登观鱼台一望喀纳斯湖之美。毕竟,不登观鱼台,喀纳斯白来。
观鱼台过去叫观鱼亭,始建于年,据说是最近改建之后才叫做观鱼台。观鱼台,顾名思义,看鱼的地方,至于什么鱼?大概便是一直流传着的喀纳斯湖中有水怪的这个”怪鱼“吧。来了两次,每次都想跟水怪来个邂逅,但都非常的不凑巧,这次更加不凑巧的是,我们去观鱼台的前一天,才有人在上面看到过”水怪“的痕迹,并且拍下了视频,而我们直到离开了这里之后才听到这个消息,不然绝对会在上面死等一天吧,也是有些可惜。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啦,观鱼台建造在这里,更多的还是方便游人一览喀纳斯湖的氤氲水汽。而且,观鱼台建造在这个高处,如果从下面向上看,碰巧遇到天空有云雾缭绕或晚霞夕照的景象,观鱼台上则云蒸霞蔚,满眼祥云仙气弥漫其间,也是一大美景。
要想登上观鱼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下面停车地方算起,到观鱼台的亭子之间,一共有着级阶梯,听数字可能没有什么概念,亲身体验一番便能够感受到其攀登的过程并不那么轻松。以我自身来说,刚开始根本没放在心上,觉得完全小意思,但是爬了不到级,便感到小腿有些酸了,继续坚持向上,便开始喘气,只得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不过对于登高望远,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这个喜好,特别是文人墨客,登高咏怀简直不要太常见,所以我想观鱼台的建造相比也有这样的意思在里面吧。乍一看见观鱼台的模样,有些许的诧异,顶部的圆顶和圆顶周边的四个翅,远看像一顶帽子,这种独特的造型与传统的亭台的飞檐造型有很大差别。
登上观鱼台,视野顿时开阔起来,不仅能够看到喀纳斯湖的走向,还能看到远处白雪未融的雪山,据说喀纳斯湖最开始就是因为雪山融水而渐渐形成的冰碛湖。喀纳斯湖的湖水会变色,这个我在之前就已经讲过一次,随着季节的不同变化,湖水的颜色也会随之变化,上次冬天的时候来这里,看到的喀纳斯湖水,额,上次结冰来着...不过这次总算看到了它的湖水颜色,有一些些蓝,一些些的绿,呈现出碧蓝色。据说7月以后为洪水期,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补给,由碧绿色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响,呈现出墨绿色;进入9、10月,湖水的补给明显减少,周围的植物色彩斑斓,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夺目。
偶尔能见到一两艘开过的游船,可不要误以为是水怪哦。不过水怪之谜在未解开之前,永远是喀纳斯湖逃不开的话题。喀纳斯湖到底有无湖怪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有也好,无也罢,总之这个话题不光不让人反感,还十分地诱人。就连观鱼台的造型也是融合了水怪的元素在里面:观鱼台的整体造型,融合了雄鹰的翅膀和水怪的鱼鳍元素。据了解,观鱼台的设计是由“深圳之窗”的设计师——中国景观设计大师吴肇钊教授设计完成,观鱼台的设计之初,就定下了基调,不能仿照江南的亭阁,因为放在西北的山上不协调。而再次据说,当时吴教授是听了当地草原民族的事迹,他们崇拜雄鹰,因为它的勇猛、翱翔。听完这些,吴教授才有了初步的形象设计。
观鱼台的四个翅,既是雄鹰的翅膀,又是湖怪的鱼鳍,圆顶子是湖怪从水里出现时的场景,可能是它的背或者别的,当然,这个肯定也是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的才能够体会得到的。据说喀纳斯观鱼台还有一处经典圣景,便是从上面这张照片的角度看过去,运气好的话,能够看到一圈氤氲的彩色光带笼罩在观鱼台的顶上,称之为云海佛光,它与湖怪之谜、枯木长堤、水中森林,并称为喀纳斯湖的四大谜。观看喀纳斯佛光,是要有先决条件的,必须要在通往观鱼台的山脊之上,必定要在雨过天晴、云雾弥漫之时,而且最要紧的是在清晨或是在傍晚。同时,观看佛光是要有佛缘的,既要有气象条件,又要有随缘的时机。而我,大概是一个与佛无缘的人吧,运气么也不够好。
下去的路在另外一边,我们从观鱼台下来的时候,能够看到很多仍在努力向上攀登的人,虽然气喘吁吁,但仍带着一股不到山巅不罢休的劲头。另外,再到观鱼台的道路旁,有很多盛放的野芍药,红色的花朵非常的漂亮。这里讲一件登山过程中看见的一件小趣事:有一对老伴儿在登阶梯的过程中拌嘴了,大概是因为老奶奶走得太快没有等老爷爷,老爷爷有点走不动了便抱怨了几句,说你就只顾自己走也不管管我,到时候我不见了你都不知道,两个人一起出来玩,怎么能一个人走这么快呢。老奶奶大概也是习惯了自家老伴儿的性子,没有气恼,只是说都等了你一辈子了,怎么没有等你啊。我的天,真的是...被秀了一脸。途中会经过图瓦人新村,典型的木制结构小木屋,远远望去非常的漂亮。
下午我们准备乘船游湖以及到古村落吐别克村去烧烤。乘船游湖也是我们上次来没能尝试的项目,一切都是因为寒冷,湖面冰冻了。用完午餐之后便向着乘船的双湖码头走去,途中经过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湖,叫做映山湖。虽然有一些水草,但是水很干净,能够直接看到水底的泥土和偶尔有过的小虫子。湖边的树林和小房子倒映进入湖面,这样的场景就像童话故事中描绘的场景一样。不停的听到人说,这真的是在新疆么,怎么感觉到了荷兰,到了新西兰一样啊,这风景和画风,真的超级像啊。我在旁边默默的听,默默的对此表示赞同。
相比起观鱼台的远望,乘船近距离的接触喀纳斯湖也是一个不错的游览方式,在双湖码头登上游船,在美丽的喀纳斯湖上疾驰,近距离的感受喀纳斯湖的神秘,感受湖水此时的碧蓝。看着湖旁丛生的绿植,以及后面的雪山随着游船的疾驰而快速后退,让风从发间拂过,不得不说,非常的心旷神怡。乘船能够轻易的到达喀纳斯湖的四、五、六道湾码头,然后在这些码头上岸,沿湖继续心上喀纳斯湖的美。而我们要去的却不是这几道湾,我们去的是三道湾,乘船大概三十分钟的样子便到达了三道湾。
喀纳斯湖的码头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简约的木制围栏,木板铺成的码头非常的贴近大自然,如果不是阳光太强烈,靠在围栏边静静等欣赏喀纳斯湖的美,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我也能待很久。在三道湾登岸之后,我们便朝着吐别克村步行而去。中间会穿过一片由云杉、冷杉、雪松、落叶松等构成的原始森林,伴着林间的虫鸣鸟叫,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散落在肩头,常年飘落的松树枝叶将地面铺上了柔软的地毯。这样的地方漫步而行才是最恰当的游览方式,但或许是因为我们对于接下累的烧烤太过于期待,所以四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大概十五分钟便走完了。
穿过那片原始森林之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草原映入眼帘。这里便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吐别克村。据说这是一个只居住着11户牧民的自然村庄,人们以放牧为生,沿袭着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与自然亲近,远离外界的喧嚣嘈杂,恬淡而幽静,过着淳朴而宁静的生活。希望我们的到来没有打破他们宁静的生活。其实这样的布置有些像冬天去的禾木美丽峰,同样是背靠小山,三三两两的木制建筑,空旷的草原,宁静而淳朴的牧民。不同的大概便是色调吧。
对于新疆烤串的大名,想必大家早就听闻过了吧,那么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在空旷的大草原之上的烤羊肉串,你有尝试过么?当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羊肉串被拿到手中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幸福,而当肥而不腻的羊肉入口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美味。这些吃青草长大的羊,它们的羊肉一点都不膻,如果要用那种很迷蒙的话语来描述的话,大概便是:你能够从中吃到青草的香味和泥土的自然气息。有肉怎么能够没酒呢?喝上一口在井水中冰过的清凉死亡大乌苏,再来上一口肥嫩的羊肉串,最美好的人生也不过如此了吧。至于为什么叫做死亡大乌苏,据说是因为虽然乌苏的度数不高,但不知道为什么,比一般的啤酒要醉人,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喝醉,所以叫做死亡大乌苏。
不仅有烧烤,有乌苏,还有地道的新疆美食等着我们,外焦里嫩的特色烤鱼,色泽诱人的手抓饭,大盘的羊肉,美味的酱牛肉,美景盛宴和美食盛宴,统统都不能少。当然啦,这些食材还有乌苏酒,都是我们拜托人提前准备好的,所以对此不要抱有疑问。不过如果现在你想去吐别克村,暂时还是不可以的哦。因为这里暂时还没有对完开放,不过不久之后,相信喀纳斯湖的游览线路,就会增加这条啦,到时候去了喀纳斯湖,一定要去吐别克村看看哦。这里重点推荐一下这个烤鱼,喀纳斯湖特产的冷水鱼,好像叫做狗鱼吧,刺很少,肉质紧密且嫩,配上特色的烧烤手艺和调料,非常的好吃。
乘船回到喀纳斯景区之后,顺道去了这里的博物馆。博物馆中向我们全方位的展示了喀纳斯,从它的地质结构、山川地貌,从它的发源到如今生物的多样性,从民族习俗到大小事件,都有展示说明,逛一圈博物馆下来,认真看完里面的介绍,我想对于喀纳斯,你将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下面这个是禾木村的秋景,也是我一直想要见到的景色,毕竟去了喀纳斯两次了,一次冬天一次夏天,就差一次秋天,对于这里就完美了,并且秋天是喀纳斯最色彩绚烂的季节,颜色分明,层次感十足,在我看来也是最美丽的季节,
不得不再次的吐槽一下新疆景区之间的距离,游完喀纳斯湖我们还要赶回禾木村,计划着明天早上早起去哈登平台拍摄薄雾中的禾木村庄。途中我们再次的经过了喀纳斯湖几个比较有名的景点,卧龙湾、神仙湾和月亮湾。发一张冬季拍摄的月亮湾与夏天的月亮湾的对比照片吧。月亮湾是我觉得这几道湾中最漂亮的一个,这一段极富曲线韵律美的河湾,形如弯月,因而得名。月亮湾是公认的完美的美学构图,有人开玩笑说,傻瓜拿着相机来拍,都能拍出精品来,足见月亮湾之美。相比起如今的月亮湾,我更喜欢冬天时候的它,色彩比现在丰富,对比更加的强烈。
本来打算早上五点起床去哈登平台拍日出来着,结果因为禾木村旁边的河流发大水,淹没了桥梁,不得不临时取消拍摄计划,这确实有些遗憾,因为当时正好有世界杯,看完比赛时间就差不多了...关于禾木村,我再简单的介绍一下吧,具体的可以去翻翻之前的关于喀纳斯的游记。禾木村在神秘的喀纳斯湖旁,有着数百年历史,是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村落。目前全国仅有的0多图瓦人大部分居住于此,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
吃完早饭之后我们在禾木村闲逛,跟冬天不一样的是,这里来了很多的游客,有的骑着马向着哈登平台而去,有的就跟我们一样,在村子里散步。我们冬天来的时候,除了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就没有其他的人了,村子里很安静,白雪茫茫,天地寂寥,我喜欢那个时候的宁静,当然此时充满生活气息的另一种状态,我也并不怎么排斥,毕竟还没有到达人山人海的地步。禾木村被称作中国最美第一村,无论你什么时候去,它都不会让你失望,因为那山、那水、那林、那小木屋、那人...都那么美!
闲逛了一会儿之后我们便骑马赶往哈登平台,这个观赏禾木村全景最好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骑马,翻上马背的那一刻,全身僵硬不敢乱动,害怕惊着身下的马儿,然后被它甩在地上。其实这完全是多虑了,这些马儿经过这些骑士们的训练,早就温顺乖巧,只要你不去作死,是完全不会出问题的。本来打算在马背上拍一些照片的,但是我完全高估了我自己,初次骑马的我完全跟不上马的起伏节奏,只能双手紧紧的抓住马鞍,屁股被硌得生疼,双脚死死的蹬住脚踏,然后在前面师傅的带领下,向着哈登平台而去。中间有一段河水浸没的道路,可以看的出来,因为丰水期的缘故,水流很大很急,虽然不算特别深,但是人想要站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过这一段的时候,我特别的紧张,害怕身下的马儿一个打滑摔在河里...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发一张冬天在哈登平台看到的禾木村,与如今看到的禾木村的对比吧。冬天的时候,像一幅水墨画,黑白分明,浅浅淡淡,小木屋在白雪的掩盖下只能依稀见到它的少许轮廓,就像用画笔在画纸上浅浅的勾勒几笔,便使其模样跃然纸上;而夏天的禾木村,显得更加的充满生机,村庄包围着的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晰可见的一座座小木屋,牲口围栏随意地散落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像精雕细琢过一样,让人能够看得更加的分明。但相对来说,我更加喜爱冬天时候的禾木,充满了中国味道。当然,最美的时候还是在金秋时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很多人对于禾木的印象便是来自于此。
哈登平台是观赏禾木村全景的最佳地点,如果从禾木村步行的话,大概半个小时便能够到达,而如果选择骑马,大概十五分钟。我们冬天的时候去哈登平台,是乘坐的马拉爬犁,跟骑马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但都非常的好玩和刺激。骑马下山比上山要更难,其中的道理可以参照一下我们自己,上山容易下山难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谈。而对于骑马来说,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便是身体要稍微的向后仰,使得重心能够稳得住,也让马匹的行走方便一些。下山时候感觉更加的颠簸,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屁股更加的痛了,还有便是拍照时候,很难控制住不抖,因为你跟马儿不在一个起伏频率之上,抖成什么样子呢?看我下面的那张照片吧。
从哈登平台下来,继续在村中闲逛,逛的累了,就去这里的小小咖啡厅坐一下,精心设计布置过的咖啡店,显得有些文艺,要一杯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读读书或者就是看着外面来往的马匹、行人发呆,也会觉得分外的悠闲。这样的日子或许才叫生活,与无聊毫无关联。如今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多,村中的旅店、餐厅之类的也多了起来。但是不管怎么说,无论您在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绝对不会让您失望!而且比起很多景区来说,禾村木这些当地人开设的餐厅还算比较地道,价格也还好。
下午告别禾木村之后,我们开始往布尔津赶,又是一场长途奔袭...途中我们会经过阿贡盖提草原,这里因保留着国内数量最多、体型最高、形态完整、历史悠久的草原石人群而闻名遐迩。阿贡盖提,哈萨克语意为阳光照耀的地方,此时的阿贡盖提草原也正是绿意盎然的季节,加上景区位于新疆布尔津县通往喀纳斯景区的省道66公里处,回程的时候刚好会路过这里,所以最好不要错过这里哦。在哈萨克的大毡房中,我们享用了一顿充满哈萨克风味的美食。毡房非常的漂亮,色彩和图案都充满了哈萨克风情。对于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很多人都分不清楚,有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式就是看门,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在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中,不仅有许多保存上千年的石人,还有许多有着特殊意义的雕塑作品,比如上面的这座雕塑,叫做“唐巴生命树”。唐巴,在哈萨克语中,是印记的意思,是哈萨克族在漫长的游牧历史中层层积淀而形成的缤纷多彩的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是古代哈萨克族各部落之间为用于识别的图腾符号。唐巴生命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印记雕塑,涵盖至今仍使用的60多种哈萨克族世代传承、沿用下来的印记、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
如果说雕塑展现的是哈萨克游牧文化,那么生命礼仪组雕像一定是哈萨克族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再现。人生礼仪组雕由10座独立的雕塑组成,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哈萨克族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童年、青年、中年、老年阶段的不同场景,攫取了人生十个关键点上的场景,生动而传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了哲理。这一组雕像位于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内部,基本横穿了半个文化园,点缀在在哈萨克人的生命之路上,多姿多彩。
在草原石人阵中,有一尊最重要的石人,叫做祈福石人,距今已经2年的历史了,每逢节日,当地的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穿着节日盛装,在祈福石人的周围触摸并进行祈福。然后默念心愿,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进行祭拜,心愿一定会达成,为自己带来好运气。
这里一共有伫立着十七尊草原石人,最早的石人已经伫立了三千多年,是北疆草原一大历史人文景观。考古学家认为,草原石人和游牧民族的墓地有关,他们或随葬于墓中,或者守护主人的墓前,一律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或独身傲立,或成群分布,气势雄伟,是可以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全新的力量的地方。对于石人的存在有多种猜测,有的人说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惟一历史见证;有人说新疆草原石人和鹿石,就是萨满教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人说高大的柱石、鹿石、包括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虽然说法众多,但都是草原文化中不可否认和磨灭的一种印记,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
除了石人之外,景区内还保留着年代更为久远的岩画,已经超过五年多年的历史,是远古时代游牧先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是他们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生活痕迹,寄托了游牧民族的一种追求和信仰,以及对游牧生活的感情,渴望牲畜繁衍更多,期望捕猎时捕获更丰,祈求人口快速增长。草原岩画堪称远古先民凿刻在石头上的一部游牧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两块一大一小的有趣的的石头,叫做鹰龟问答,是一组天然形成的象形奇石,上部的雄鹰稍稍敛起双翅,与下部悠闲安适乌龟的仰头姿势,构成了一幅诙谐、生动的画面,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斧神工。
除了具有非凡意义的石人和雕塑,这里还有很多美味:哈萨克奶制品和哈萨克面点。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奶绝对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样食物,养育着一代一代的草原人。这里有非常多的奶制品,奶油、奶皮子、奶疙瘩、奶豆腐、酸奶子、马奶酒、酸奶疙瘩、酥油等,奶源也多钟多样,牛奶、羊奶、马奶等,新鲜且美味,很多都是刚制作完成不久。买了一大杯刚刚发酵完毕的酸奶,没有加糖的酸奶特别的酸,但奶味很浓郁,特别的好喝。
据说这个叫做“汗奥尔达”,大概的意思是“首领大毡房”,是这里最大的一座毡房,也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工木质毡房”,里面陈列着很多哈萨克的特色服饰和一些装饰物,全部按照古代首领王宫的模样进行了复原,毡房架落在巨型马车上,可让人近距离感受当年首领“行走的大帐”的威仪与震撼。
参观完毕,来到赛马场上观看草原汉子们的马术表演。对于生在长在草原上的牧民们来说,骑马真的是一种本能一样的行为,很多不大的小孩已能策马奔腾,想想自己之前在马背上呆若傻鸡一样的模样,有些汗颜。草原石人的赛马场,不仅面积大,还有多种马术表演,看着在疾驰的马背上作出各种高难度操作的表演者,只能大喊“”,实在是太精彩。除了马术表演之外,汉子们还给我们表演了一场“抢羊”,两队人马骑在马上争夺一只“羊羔”,互相追击拦截,干扰对方不让对方将羊放在指定的高台上,期间各种追逐抢夺看得我们惊叫连连,直呼刺激。
如果说还有什么比之前的赛马更加惊险刺激,那一定非最后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莫属了吧。在新疆,这种高空走钢丝技巧叫做“达瓦孜“,以前叫做“高原祭”,新疆的达瓦孜传人阿迪力被称为中国的“高空王”,而在这里表演的便是阿迪力的两位弟子之一。表演者一出场就获得了下面观众的阵阵欢呼,但谁也不敢声音过大,害怕惊扰到上面的表演者。在下面观看的我们紧张万分,可好像对于上面的表演者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只见他一会儿快步疾走,一会儿停下来直接盘腿坐在纤细的钢丝之上,好像不是在走钢丝,而是在散步一般,闲庭信步,毫不担心。
当我们最后到达布尔津之时,已是日落*昏,在街上散步的时候去了意见非常有格调的民宿,或者也不能叫民宿,叫书院更加的贴切吧。里面的装饰古朴简约,进门便看到一个布置得如同图书馆的大厅,木制的桌椅显现出这里的沉稳大气,一排排排列整齐的书籍散发出浓浓的书香味,在这里选上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伴着西沉的阳光,叫上一杯醇香的咖啡,任时光荏苒,我自沉浸书中世界。而且,这里也是可以住宿的,环境也非常的不错。
可能是由于每天的日照时间太长的缘故,虽然只在阿勒泰待了短短的三天,但总感觉过了很久,这一次来见到了很多上次没能看到的美景,更加的充实,让我对于阿勒泰,对于喀纳斯的美有了更深程度的认识。我们常说,每一次的离别都请当做最后一次的相见,所以告别得用力一些,但对于这个两次相见的老朋友,我想我却并没有那么多的离别愁绪,因为我想,我们终究还会再见,或许就在不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