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守护“中国家”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挥手告别。
2013年6月25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依依不舍地向他们工作、生活了12天的“太空家园”挥手,做最后的告别。伴随着航天员的离开,天宫一号也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
天上一个家园,地上一个家园。从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壮美启程到迎来第一批主人,600多个日日夜夜,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团队用坚韧和执著,用智慧和心血,守护着中国第一个“太空家园”。十余次太空抢险,次次化险为夷,为天宫一号铺设平安太空轨道;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器长期管理平台,开创了空间站长期管理新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天宫一号长管之路。
加速追赶:遥望着巨人的肩膀前行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作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它不但要在两年之内与3艘神舟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迎接6名航天员的进驻,而且还担负着为将来空间建站进行经验积累和技术验证的重任,是我国空间建站的关键一环。
如何守护好中国第一个太空家园?这千钧重担落到了北京飞控中心长管团队的肩上。
天宫一号系统设计之复杂、参与测控资源之多,管理工作之繁重,都创下中国航天之最。涉及13个系统,仅遥测参数就多达7000多个,其中支持对接和载人等功能的4个分系统是我国之前的长期在轨航天器所没有的,并且它还要在两年的设计寿命内执行三次交会对接任务,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领受任务的那一夜,长管室主任刘俊泽凝望着深邃的夜空,心里颇不平静。
前苏联早在1971年就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美国1973年也将第一个空间站“太空实验室1号”送入太空,而我国空间站工程则落后这些国家40多年。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如果天宫一号管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后续空间建站的进程。然而,对空间站的长期测控和管理,一切要从零开始。从体系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无一不需要创新。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面对压力和挑战,长管团队与困难鏖战,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天宫一号飞行时间长、安全要求高,长期管理跟踪密度大、控制余量小,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长期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刘俊泽说。
早在任务前,他就带领团队在全面分析历次神舟飞船轨道舱长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天宫一号长管任务特点,从改进和创新工程各系统协同工作模式、轨道保持策略、中继测控资源支持模式、载人交会对接系统定期巡检制度入手,形成了满足任务要求的、具有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特色的目标飞行器长期管理工作模式。为了制定符合任务要求的顶层控制方案,他们连续数月深入到工程总体、研制、应用和测控部门调研、交流、协调,白天调研结束后就整晚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整理、归纳和思考。天道酬勤。他们形成的长管工作模式使这个不足20人的长管团队实现了对天宫一号持续、高效、顺畅、安全、经济的长期管理。
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航天器长期管理的趋势。天宫一号涉及几千个参数和上万条指令,仅依靠人工监视和手动发令,可靠性根本无法保障。为了解决关键指令多、比对困难,人工发令容易错等问题,长管室副主任徐红兵提出了开发智能化的故障告警软件和遥控发令辅助软件的想法,他带领大家一边了解天宫最新需求,一边与国外成熟软件做对比,几十万行源代码,几百页的软件程序,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句都是看了又看、研究了又研究。每一个模块从设计、开发、测试、评测,他们都慎之又慎。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天宫一号故障告警系统》和《遥控发令辅助系统》终于大功告成,这些系统能够及时监测到像暗礁一样的隐患,为天宫一号搭建了可靠稳定的软件平台。
攻关的脚步一旦迈开就无法停歇。轨道组组长刘少然牵头开发的《天宫一号轨道综合保障系统》,涵盖定轨精度比对、测控资源申请分配、注入数据生成验证、飞行程序审核、时差比对等功能,将原本由定轨、注入、计划和时统4个岗位才能完成的工作融合,大幅度提高了天宫一号长管轨道控制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天宫一号的“健康”状况,是交会对接任务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刘俊泽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天宫与神八对接时处于“青春期”,与神九对接时是“壮年期”,与神十对接前,天宫已经是“老年期”,按照最初设计使用寿命,天宫还有4个多月就到达服役期,如何让“老年”的天宫完成使命,成为摆在长管团队面前的又一挑战。
越是接近寿命末期,风险和隐患越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天宫进行24小时的精心呵护。翻阅天宫一号日常工作流程,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飞行器长期管理期间,以周为单位制定测站计划,以日为单位开展跟踪测控,具体工作细化到圈次,落实到个人。
太空抢险: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
静谧的太空从来都不像表面那样平静,辉煌背后总有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
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出现一个微小的故障,就有可能导致寿命的终结。航天事业是高风险的事业,而天宫一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状态复杂,故障也时常发生。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中,长管团队从容应对。
2012年除夕夜,正在长管机房参加天宫一号日常跟踪管理的科技人员,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空间环境监测中心关于近期太阳活动的预报:强烈的太阳风暴可能会造成单粒子事件的大幅度增加,引起天宫一号系统复位,甚至会造成电子元器件的损坏和天宫一号姿态翻滚、丢失。一旦最坏的情况发生,我们可能会永久失去这个中国人的第一个“太空家园”!
刘俊泽看着传真上那剧烈变化的曲线,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太阳活动参数,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必须在太阳风暴来临之前,做好一切应急处置准备工作。他迅速组织人员分析讨论,申请测控资源,制定故障预案和对策。
接下的几天里,长管团队开始了全天候、全弧段不间断跟踪。已经休假回家过春节的邱如金、杨小锋,接到通知后,也都纷纷赶回了北京,时刻准备应对随时到来的风险。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天宫一号保持稳定运行,最终化险为夷。
2013年5月16日凌晨3点多,一声声“嘀嘀”的告警,打破了长管机房的宁静。负责遥测监视的值班员刘俊琦敏锐的捕捉到告警来源:舱内泄压停止指令发出后没有执行,舱内压力仍在不断下降。
此时,距离神舟十号发射还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如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天宫一号将无法建立载人环境,直接影响交会对接。
情况万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抢救工作迅速展开:遥控岗位立刻补发指令停止泄压,遥测及轨道岗位严密监视天宫状态,总体人员准备后续补救措施及补气方案。
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大家望眼欲穿的等待着舱压下降的停止,同时也做好了采取其他急救方案的准备。
随着一条条指令发向天宫,遥测岗位传来消息:舱压下降停止,泄压阀关闭了。“终于关上阀门了!抢险成功!”紧绷神经的科技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迢迢天路充满奥秘,但又遍布凶险,尤其是对临近设计寿命末期的天宫一号,其长期管理更是丝毫不能懈怠。“每次我们坐上长管机台,都好像是抱起自己的孩子,生怕出现一丝一毫的闪失。”长管科技人员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神舟十号任务执行前的一天,长管室突然收到天宫发来的报警信号,天宫上一个部件出现异常,温度急剧升高已经超过设计值。这种突然报警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部件老化磨损导致升温,还是天宫出现险情,如果是部件老化它是否会对天宫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持续升温会不会引发火灾。
对于航天器发出火灾报警,大家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了,早在2008年,当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准备进行出舱活动时,舱内就曾发送出过火灾报警信号,后来被认定为误报,那这一次到底是误报还是真有险情?
正在值班的助理工程师李达飞通过迅速比对遥测参数,认为这次报警是由于天宫在特定飞行姿态下,太阳光直射到其传感器导致的温度升高,而并非真有火情。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险情再一次被排除。
临危不惧的勇气和信心源于扎实的基本功。长管工作每天都要与数十个分系统、几千个参数打交道。为了当好天宫的“全职保姆”和“私人医生”,他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大到任务状态、天宫工作机理,小到每一个参数的处理方法和显示形式,都要全面掌握,了如指掌。
为了弄清楚遥测参数与航天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任务前,他们组成一个个攻关小组,每个小组每个人都有一张细化到小时的计划表。他们就像一个个搜索引擎,深入各协作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对天宫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的研究,画出它的结构图。对所有分系统的结构原理、工作模式、计算机需求、相互逻辑进行深入学习。
10余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多条遥控指令、300多个重要飞控事件,再加上各系统接口、标准五花八门,涉及的数据成千上万。那段时间,长管团队像着了魔似的,很多人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数据和代码,连做梦都在分析参数。功夫不负有心人,扎实的准备让他们对天宫的状况和性能烂熟于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熟悉天宫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论任何时候发生一丁点儿的微妙变化,都能下意识感觉出来。
执著坚守:被遗忘的春夏秋冬
2013年6月13日,当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进入已在太空运行了625天的天宫一号时,飞控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知道,这掌声是对天宫一号精彩表现的赞叹,更是对两年来执著坚守岗位的长管人的敬意。他紧紧握住了刘俊泽的手,动情的说:“你们这个‘管家’当得好!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
历经风险的腾飞更显壮丽,艰辛打造的成功倍加辉煌。然而,对于执着坚守的长管团队来说,辉煌的背后是常年超负荷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压力。对他们而言,事业的光芒永远抵不过情感的歉疚。
2013年4月,正值神十任务备战关键期,肩负天宫一号长管重任的飞管室主任刘俊泽突然接到岳父身患肺癌的噩耗。然而,此时任务临近,天宫一号长管关键控制特别密集,刘俊泽身为负责人怎能请假离岗,又怎敢掉以轻心!当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匆匆赶到医院的时候,已是深夜了,看着憔悴的妻子,他充满愧疚和自责。
两个月后,神十任务圆满成功,飞船返回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喜悦的刘俊泽却接到了岳父去世的消息。老人家是在孩子们完成大事、完成任务之后才放心离去的……每当回想起这件事,刘俊泽总会因没能尽孝膝下而心痛如麻。
在长管室,事业与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不等式,事业大于亲情是奉献歌中的主题曲。和刘俊泽一样,飞管室的长管人从接受天宫一号管理重任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面对责任,他们选择担当;面对岗位,他们选择坚守。
2012春节前夕,遥测组工程师李晓敏接到了父母从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身体不好,希望她能回家照顾一下,陪父母过个年。然而,就在李晓敏买好火车票的第二天,室里接到了春节期间会有太阳风暴,需要加强天宫一号状态监视的通知。李晓敏二话没说,退掉了火车票。当她把不能回家的消息告诉父母时,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啜泣:“闺女啊,你都5年没回家过年了,妈想你!”
在飞管室的长管机房里,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披星戴月伴嫦娥,夜以继日驭天宫”。这既是长管人自己的励志之语,也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在天宫一号两年的长管历程里,长管人不分昼夜坚守岗位,不顾身体忘我工作。天宫一号长管副主任设计师郭晶,一次晚上加班太晚回家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脚腕肿的很高,上下楼只能靠爱人背着,但她一天都没有休息,在爱人的搀扶下,艰难的挪动着脚步坚持工作、加班!
在长管团队心中,祖国的航天事业,始终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在守护天宫的岁月中,他们用忠诚和担当确保了任务决战决胜,用责任和奉献奏响了壮丽的人生凯歌。轨道组组长刘少然为了早日完成天宫一号轨道综合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把行*床搬进了机房,除了到食堂吃饭外,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查阅资料、撰写文档、集中讨论、开发软件,工作一件一件的完成了,而刘少然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左腋下面长了一个肿瘤,需要尽快手术以防恶化。然而,当时室里刚刚接手天宫一号长管任务,各项工作异常繁重。刘少然毅然拒绝了医生立刻手术的建议,他对妻子说:“轨道岗位太关键了,身为组长我真的没法静心躺在医院里。”就这样,刘少然一直带病坚守岗位,直至天宫一号长管各项工作走向正轨。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长管团队牢牢记住了这句话。航天城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然而,长管团队无暇欣赏。在三尺长管机台上,他们遗忘了窗外的春夏秋冬,却记住了头顶的璀璨星空;他们远离了家乡的父母妻小,却守护着祖国的太空家园;他们选择了长年的寂寞坚守,却成就了永恒的航天辉煌!
宇宙无穷,探索无尽。中国飞天的征程不会停止,长管团队的执著坚守仍将继续……
原标题:九天守护“中国家”
原文链接:
稿源:人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