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试验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化妆品、工业化学品、环境污染物等遗传毒性的检测、安全性评价与遗传损害的监测,为接触有害物质人群提供遗传损害检测和工作环境监测,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立法奠定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核试验环境物质监测和致突变物检测
通过微核检测可以把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产生的损害方便快捷地检测出来。在普查致畸、致癌,致突变物等方面应用广泛,如物理因子(射线),化学因子(毒物),生物因子(毒索),空气中污染气体,工业、生活污水,洗涤剂,重金属,农药等致突变物的检测。目前全世界已检出的有毒物质近种。
化疗后的细胞学损伤观察
化疗后机体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微核率显然上升了,反映化疗后的遗传损伤程度。E1ias一L等对15例化疗或放疗急淋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进行分析,用长春新碱、甲基喋啉、柔红霉素、强的松化疗和首次强化疗末期使用了头部放疗的病人,他们的淋巴细胞微核(平均19.96±12.9%),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3.67±1.55%),6例作了2年治疗期动态观察,多数病人贯穿治疗期淋巴细胞微核频率显著增高。因而认为微核检测法是评价抗白血病化疗药物诱导机体细胞遗传学损伤的有效方法。
放疗的遗传学损伤分析
微核是遗传损害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癌症患者、肿瘤患者等放射剂量的估算及放射事故的事后遗传损伤检测。有文献介绍用细胞动力封闭微核分析法评价放射治疗8位病人后的淋巴细胞辐射线损伤情况,结果治疗后每个双核细胞的微核平均值(17.1±3.0)明显高于治疗前的对照细胞(6.0±1.7)。
特定人群的突变损伤检测与早期预报
在诱变因子和致癌物下的特定人群的血液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微核率会明显上升。通过上皮细胞的微核数量变化来快速安全地早期检测癌变或预报受损伤程度。一项课题“微核测定和DNA含量分析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早期诊断的应用研究”,在患者临床无任何症状,恶性细胞出现之前即可快速、准确预测MDS。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又称白血病前期,其中约30%的MDS可演变成白血病。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是一种快速敏感的测定机体损伤的早期生物学反映指标,也是肿瘤早期检测的诊断指标。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和DNA多项指标联合测定,并对78例MDS、例白血病.例良性血液病、例恶性肿瘤、例良性肿瘤及例正常人,进行多项指标的对照测试和跟踪分析,首次证实了当淋巴细胞微核率大于1%,小于2%,MDS转为白血病的几率提高10倍,淋巴细胞微核率大于3%,MDS转白率为20~30倍,研究证实该项指标可作为MDS及MDS转白和癌前发生的前睛性指标,对MDS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治疗、预后、转归、特别是MDS能否转为白血病,提供预测警示资讯指标。体内淋巴细胞微核形成是肺癌个体易感性的良好生物标志。薛开先等人采用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法,对95例肺癌患者和90例正常人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肺癌患者的自发微核率和吸烟诱发微核率分别为0.87‰和1.64%,均较正常人群自发和诱发微核率0.47‰和0.76‰增加1倍左右。当受检个体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1‰时,肺癌的相对危险度提高5倍,若等于或大于3‰时,相对危险度则提高20倍以上。该研究为大样本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了极为简便经济的检测方法。
利用微核试验筛选抗癌物质
将待测物质应用于微核材料中,检测微核率发生情况来判断物质的抗癌性。
利用微核试验指示环境污染的程度
检测环境中生活的生物材料的微核率的发生情况来预警环境的污染情况。
总之,用微核试验来评价药物,放射线,有毒物质等对人体细胞或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损伤仍是--个直观有效可行的方法,在遗传毒理、医学、食品、药物、环境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著科技的进步微核试验技术也将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微核试验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大。
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毒理检测的文章可查看关于舰艇用防火漆热解气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