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知
TUhjnbcbe - 2021/1/3 13:30:00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

作者

张永红金玲杨菁段彦龙张蕊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lymphoma,LBL)是一组起源于不成熟前体T或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4,约占儿童NHL的40%~45%,是儿童NHL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因为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当前WHO分类将二者共同归于前体淋巴细胞肿瘤(T-ALL/LBL;B-ALL/LBL),并认为以骨髓浸润的肿瘤细胞数作为区分标准,小于25%的定义为LBL,超过25%则为ALL。

ALL与LBL虽共享许多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但仍有一些差别:各项研究表明,ALL较LBL来源于更早期的前体淋巴细胞。ALL以骨髓病变为主;LBL以肿瘤性病变为主,且较ALL起病更凶险,更易发生气道梗阻、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肿瘤急症。二者虽均应用ALL方案化疗,但LBL治疗中除需评估骨髓外,还需进行瘤灶评估。

以往文献报道,LBL中T细胞型约占80%,B细胞型约占20%。医院近10年来例淋巴瘤病人病理类型,LBL例,占NHL的46%,其中B-LBL占39%,T-LBL占61%,比例与文献报道有所不同。

1.病理形态学 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常侵犯淋巴结包膜、结外脂肪和纤维组织。瘤细胞呈弥漫性致密的相对单一性浸润生长,细胞中等大小,核质比高,核圆形、卵圆形或曲形核,染色质细如粉尘,核仁常不明显,胞质稀少淡染,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学特征与FAB分型中的L1或L2型幼稚淋巴细胞相对应。瘤细胞间很少有其他反应性细胞成分,部分病例可见“星空现象”。

2.免疫表型 LBL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99等前体淋巴细胞的免疫标志。①T-LBL发生于胸腺组织,肿瘤细胞来源于前胸腺细胞、胸腺细胞,表达CD3、CD2、CD5、CD7,CD7是其特异性抗原。目前认为T-LBL来源于胸腺中发育相对成熟的前体T细胞,而T-ALL较之有更早期的分化阶段。②B-LBL肿瘤细胞来源于骨髓,属于前前B、前B、普通B阶段,表达CD10、CD19、CD20、CD22、CD79a,其中CD79a为B细胞特异性抗原。

 本病发病机制目前已知与多种基因异常有关,包括抗原受体基因、染色体异常、抑癌基因失活以及癌基因的激活等。

95%以上T-ALL/LBL有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大多数T-ALL表现为分化成熟过程中首先重排的TCRγσ链基因,而T-LBL则多为αβ链基因重排,也提示了T-ALL的分化阶段早于T-LBL。大约20%T-ALL/LBL同时有IgH基因重排。绝大多数B-LBL有Ig-H基因重排,也可有Ig-L基因重排。

50%~70%T-ALL/LBL有染色体核型的异常。大多数核型异常与非随机性断点有关:常累及TCRασ(14q11.2),β(7q35),γ(7q14-15),包括插入突变、缺失以及染色体易位。易位通常使原癌基因激活并异常表达,导致与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相关的靶基因激活而致肿瘤。现已知与T-ALL/LBL发病有关的重要原癌基因有T细胞急性白血病基因1(TAL-1)/SCL、HOX11、HOX11L2、LYL1、LMO1和LMO2等。del(9p)缺失导致的抑癌基因CDKN2A的丢失也是本病发生的机制之一。目前已知具有激活突变累及编码前T细胞发育的关键蛋白的NOTCH1基因的病人预后良好,发生率约为50%;而约10%的病人具有染色体6q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atchromosome6q;LOH6q),其复发风险增高,预后不良。

约60%B-ALL/LBL有特征性遗传学改变且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意义。遗传学上提示预后较好的有超二倍体(染色体数50)核型及t(12;21)(p12;q22)易位形成TEL/AML1融合基因;而亚二倍体(染色体数小于45)、t(9;22)(q34;q11.2)形成BCR/ABLl、t(4;11)或MLL/AF4、t(1;19)(q23;13.3)形成的(E2A-PBX1;TCF3/PBX1)等与临床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相关。

1.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 前T细胞肿瘤85%~90%表现为LBL,少数表现为ALL。好发于年长儿,中位发病年龄12岁。男性多见,男女之比(2.5~3):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前纵隔肿物,出现轻重不等的气道压迫症状,伴胸膜侵犯可合并胸腔积液(图3-3),加重呼吸困难;纵隔肿物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可致静脉回流受阻、颈面部和上肢水肿,即“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venacavasyndrome)”;侵犯心包,导致恶性的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淋巴结病变约占70%,以颈部、锁骨上和腋下多见。部分患者合并肝脾肿大。约50%骨髓受累;约15%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脑膜病变多于脑实质病变;性腺受累约占5%。本病往往进展迅速,90%以上病例就诊时已处于临床Ⅲ、Ⅳ期。

2.前体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 与前体T细胞肿瘤相反,前B细胞构成的肿瘤85%以上表现为ALL,只有10%~15%为LBL。B-LBL发病年龄较小,中位年龄小于6岁。发病无明显性别特征。常见淋巴结肿大及皮肤、软组织(尤其是头颈部)、骨等结外侵犯,表现为皮肤多发性结节,骨内孤立性肿块,影像学检查示溶骨性或硬化性病变;也易发生骨髓和CNS浸润。

1.诊断 WHO有关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规定了LBL的诊断标准。除依据患者临床特点外,均需经过受累组织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病因学的检测确诊。并应根据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骨髓等检查。

2.分期 按照StJude分期系统确定分期,成人NHL多采用AnnArbor分期,儿童HL同成人一样采用AnnArbor分期标准。而儿童NHL多累及结外组织,较早出现血行转移,以淋巴结跳跃式区域转移为基础的AnnArbor分期不再适用,目前获得最广泛认知的、用于所有儿童NHL的分期系统是Wollner与StJude分期(表3-3)。与AnnArbor分期相比,它的变化主要在Ⅲ期,Ⅲ期患者包括:所有原发胸腔、脊柱旁、腹腔的肿瘤,横隔两侧受累或原发结外的肿瘤。

表3-3StJude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期(Murphy,)

Ⅰ期

单个淋巴结区或结外肿瘤,但纵隔及腹部肿块除外

Ⅱ期

单个结外肿瘤伴局部淋巴结受累

膈肌同侧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受累

膈肌同侧2个单独的结外肿瘤,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受累

原发于胃肠道肿瘤,常在回盲部伴或不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受累,均被完全切除的

Ⅲ期

膈肌两侧有单独的结外肿瘤

膈肌两侧有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病变所有原发于胸腔的肿瘤(纵隔、胸膜、胸腺)

所有广泛原发于腹腔内的病变,未完全切除。

所有脊柱旁或硬膜下的肿物,不论其它部位是否受累

Ⅳ期

以上任何病变加中枢神经系统或骨髓浸润

3.鉴别诊断 

(1)细胞形态学上需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粒细胞肉瘤、Burkitt’s淋巴瘤、非淋巴造血系统小细胞性恶性肿瘤包括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小细胞未分化癌等相鉴别。以上肿瘤在形态学上有相似之处,但结合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有助于鉴别。

(2)纵膈肿物需与纵膈内其他肿瘤相鉴别,如胸腺瘤、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瘤、脂肪瘤、淋巴管瘤等,均需通过临床表现、肿瘤在纵隔中的位置、影像学特点及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在治疗早期需根据危险因素因素,确定危险分组,尽早发现高危病人。综合文献,已报道的预后不良因素包括:强的松预治疗反应、诱导结束时未完全缓解、临床Ⅲ/Ⅳ期、T细胞表型、骨髓侵犯、纵隔病变、巨大瘤块、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血清LDH增高、骨髓或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增高等。

医院转入高危组化疗的标准:

①强的松预治疗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大于/mm3。

②诱导治疗d33肿瘤残存>25%;骨髓幼稚细胞>5%;骨髓MRD≥10-2;脑脊液中持续存在幼稚细胞(指三次鞘注后脑脊液中仍有肿瘤细胞)。

③诱导结束时评估仍有残留病灶者尽量行活检,仍为肿瘤组织者;骨髓MRD≥10-3。

④具有不良遗传学特征:t(9;22)或BCR/ABL,t(4;11)或MLL/AF4。

1.常规化疗 基于LBL生物学特性类似于ALL,近年来经采用类似ALL的化疗方案后显著改善了预后,5年无病存活率已达到75%~90%。比较国际经典方案,以BFM90疗效最佳5,5年无事件生存率达90%。其治疗方案包括VDLP+CAM诱导缓解治疗、4疗程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巩固治疗、VDLD+CAM再诱导治疗、6-MP+MTX的维持治疗等环节(具体方案详见表3-4)。不同于ALL,LBL中Ⅰ、Ⅱ期患者无再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后直接进入维持治疗。与其它类型NHL不同,LBL在达到完全缓解后,还需进行维持治疗,其目的是诱导细胞分化、凋亡,达到彻底清除残留病灶的目的。维持治疗时间为18~24月。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评估,包括骨髓常规、骨髓或外周血MRD的检测及瘤灶的评估,了解缓解状态,有利于调整治疗。

2.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预防 CNS预防是LBL方案的重要组成部份。50~60年代,未进行CNS预防性治疗前复发率高达50%,加用预防性治疗后下降至3%~5%。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计数及脑脊液细胞形态学进行脑脊液状态分级,给予相应的CNS定向治疗。包括:①所有病人均给予包含Dex、HD-MTX等具有良好CNS渗透性药物的全身系统化疗。②鞘内注射(Intrathecaltherapy,IT)治疗:CNS1病人按方案定期预防性IT,可为MTX单联或MTX、Ara-C、Dex三联鞘注,整个化疗过程中,B-LBL至少IT20次,T-LBL22次。CNS2病人于诱导治疗期间增加2次IT,全程共22~24次。CNS3患儿于诱导和再诱导治疗期间各增加2次IT,全程共26~30次。③颅脑放疗(Cranialradiationtherapy,CRT):对CNS侵犯的预防和治疗虽疗效肯定,但因其近、远期并发症,如第二肿瘤、神经系统损害、多发性内分泌腺体病等,当前治疗趋势是尽可能减低放疗剂量或剔除CRT。多数协作组已取消预防性CRT,St.Jude医院目前对诊断时即使存在CNS浸润者也不做放疗,而以加强全身系统治疗及IT治疗替代,CRT仅用于CNS难治复发病人。

表3-4BFM-90-LBL治疗方案

药物

剂量

给药方法及用药时间

诱导缓解I

泼尼松(Pred)

长春新碱(VCR)

60mg/m2

1.5mg/m2(最大2mg)

口服第1-28天后减量,每3天减半,9天减完

静脉推注,第8,15,22,29天

柔红霉素(DNR)

30mg/m2

静脉滴注,第8,15,22,29天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

0IU/m2

静脉滴注,第12,15,18,21,24,27,30,33天

环磷酰胺(CTX)

mg/m2

静脉滴注,第36,64天

阿糖胞苷(Ara-c)

75mg/m2

静脉滴注,第38-41,45-48,52-55,59-62天

6-巯基嘌呤(6-MP)

50mg/m2

口服,第36-63天

MTX*

12mg

鞘注,第1,15,29,45,59天

巩固治疗:方案M

6-巯基嘌呤(6-MP)

25mg/m2

口服,第1-56天

甲氨蝶呤(MTX)#

5g/m2

静脉滴注,第8,22,36,50天

MTX*

12mg

鞘注,第8,22,36,50天

再诱导治疗II

地塞米松(Dex)

10mg/m2

口服,第1-21后减量,每3天减半,9天减完

长春新碱(VCR)

1.5mg/m2(最大2mg)

静脉推注,第8,15,22,29天

阿霉素(ADR)

30mg/m2

静脉滴注,第8,15,22,29天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

0IU/m2

静脉滴注,第8,11,15,18天

环磷酰胺(CTX)

mg/m2

静脉滴注,第36天

阿糖胞苷(Ara-c)

75mg/m2

静脉滴注,第38-41,45-48天

6-巯基嘌呤(6-MP)

50mg/m2

口服,第36-49天

MTX*

12mg

鞘注,第38,45天

维持治疗

6-巯基嘌呤(6-MP)

50mg/m2

口服

甲氨蝶呤(MTX)

20mg/m2

口服,每周一次

注:*3岁以内儿童剂量需调整。#HD-MTX总剂量的10%在0.5h内滴注,90%在23.5h内滴注,42小时开始甲酰四氢叶酸(CF)15mg/m2静脉推注解救,6h一次,根据血清MTX浓度调整CF用量和次数。

3.肿瘤急症的处理 大约10%T-LBL可能出现严重的气道梗阻(伴或不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为真正肿瘤急症。对此类病人若尚未经病理确诊者,禁忌应用全身麻醉,可先予小剂量化疗(如强的松60mg/m2口服或VP(VCR+Pred)方案)缓解呼吸困难,于用药后24~48小时内症状控制后尽早行病理检查,并应选择侵袭性最小的操作确诊。

4.LBL复发后的补救治疗 大约10%~20%进展期T-LBL属难治或复发病例。缓解后一旦复发,往往病情极其凶险,迅速全身多脏器转移,再次缓解困难,预后极差。

补救治疗主要包括再次诱导和造血干细胞支持的强化治疗。补救的目标是尽快达到稳定的CR2,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常用的二线治疗的细胞*类药物有异环磷酰胺、去甲氧柔红霉素、卡铂等。新的有效的细胞*药物,如T细胞特异性药物奈拉宾(Nelarabine,Arranon)被指定用于治疗难治、复发的T-LBL/ALL的二线药物,它是脱氧鸟苷类似物9-b-D-阿糖呋喃糖鸟嘌呤(ara-G)的前体药物,对T淋巴母细胞的DNA合成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致细胞死亡。可单药治疗或与其他细胞*药物联用,有效率达到33%~55%,缓解的时间通常足够进行干细胞移植。T细胞特异性抗体如抗-CD3、抗CD52等靶向治疗仍在探索中。

金玲张永红

以上内容摘自《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淋巴瘤部分,摘取内容仅供儿童淋巴瘤知识普及用,如有侵权请联系ertong

.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