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二)
基础医学综合-病理学-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像病理这些基础科目,由于距离我们学习时间比较长,加之平时对相关知识的使用较少,在复习的时候会觉得颇有难度,因此我们在准备病理学复习时,应认真阅读考纲要求,分清主次内容,着重于重要的考点,执医考试对病理学知识点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前四章总论部分,这些内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配合历年真题练习,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内容需要注重比较记忆。
一、肿瘤
1.概述
肿瘤是在各种致瘤因子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科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实质即为肿瘤细胞,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组成。
2.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1)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和正常组织的差异称为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包括瘤细胞的多形性、瘤细胞核的多形性(瘤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染色质颗粒分布不均)以及瘤细胞胞质的改变。
(2)肿瘤的生长
肿瘤的生长方式包括:膨胀性生长(多见于良性肿瘤,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多见于恶性肿瘤,浸润周边组织)。
肿瘤的生长特点:一般来说成熟程度高分化良好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成熟程度低、分化差的肿瘤生长速度较快,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与生长分数、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以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3)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直接蔓延:恶性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连续不断的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神经束继续浸润生长破坏邻近正常器官组织称为直接蔓延。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远处气管内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称为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见于肺癌、乳腺癌等,淋巴结转移一般按淋巴结引流方向。
血道转移:是少数癌和肉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运行途径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
种植性转移:体腔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而穿入体腔时瘤细胞脱落并种植在体腔及体腔内各脏器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瘤,如胃癌种植于腹腔。
(4)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5)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称交界性肿瘤。
(6)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产生局部压迫和阻塞、继发性改变、激素增多症状。恶性肿瘤有继发性改变,如肿瘤浸润、坏死、出血、穿孔、病理性骨折等;恶病质;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和副肿瘤综合征。
3.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肿瘤的命名原则
良性肿瘤一般称瘤;恶性肿瘤,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癌,间叶组织(纤维组织、脂肪、肌肉、骨、软骨等)的恶性肿瘤称肉瘤。
(2)癌前病变
某些疾病或病变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常见的癌前病变包括:大肠腺瘤、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皮肤慢性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白色病变和肝硬化等。
(3)非典型增生
指细胞增生并出现异性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肿瘤的一些病变,主要用于形容上皮,包括被覆上皮(鳞状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乳腺导管上皮、宫内膜腺上皮)。
(4)原位癌
指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累及上皮全层但未侵破基底膜,也称为上皮内癌。
(5)早期浸润癌
指原位癌伴有早期浸润,所谓早期是指仅有微灶浸润。
(7)癌与肉瘤的区别
4.常见的上皮性肿瘤
(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乳头状瘤:被覆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呈乳头状生长,被覆上皮可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或尿路上皮。
腺瘤: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甲状腺、卵巢、乳腺、涎腺和肠等。
(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鳞状细胞癌:发生在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或鳞状上皮化生部位,癌组织大体常呈菜花状,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分化好的鳞癌癌巢中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珠。
腺癌: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常呈不规则的多层排列,可细分为乳头状腺癌、囊腺癌、黏液癌、实性癌和髓样癌等。
5.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1)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平滑肌瘤最多见于子宫,其次为胃肠道;脂肪瘤最常见于背部、肩颈及四肢皮下组织。
(2)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脂肪肉瘤在肉瘤中常见,多发生与腹膜后及大腿深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腹膜后、肠系膜、大网膜及皮肤等处;骨肉瘤是骨组织恶性肿瘤中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骨两端,病灶处可见Codman三角。
(3)其他类型肿瘤
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于足底部、外阴和肛门;畸胎瘤来源于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肿瘤,往往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组织成分。
6.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1)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癌基因的概念:癌基因指一段具有将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的核酸片段。
肿瘤抑制基因是指在细胞生长与增值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其丢失或灭活时可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
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端粒、端粒酶和肿瘤:细胞的复制次数是由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叫做端粒的DNA重复序列控制的。
微小RNA。
(2)常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致癌因素
化学致癌因素:间接化学致癌物包括多环芳烃、致癌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真菌*素等;直接化学致癌物包括烷化剂、酰化剂等。
物理致癌因素: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炎性刺激、异物等。
病*和细菌:RNA肿瘤病*、DNA肿瘤病*、幽门螺杆菌等。
(3)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肿瘤与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但遗传并不决定肿瘤的发生,致使决定肿瘤的易感性。
肿瘤免疫:发生了肿瘤性转化的细胞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
(1)血管的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全身大中动脉,动脉壁的病变可分为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和复合病变;
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镜下可见大量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
纤维斑块为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表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玻璃样变,深层为脂质、巨噬细胞以及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
粥样斑块是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色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呈瓷白色,深层为大量*色的粥糜样物质,常见胆固醇结晶;
继发改变可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形成栓子、斑块破裂溃疡形成继发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等。
(2)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心脏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肾脏的病理变化可有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萎缩、脑软化和脑出血。
2.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累及全身细小动脉。
(1)良性高血压血管的病理变化
表现为细动脉硬化,细动脉内皮下有均质红染的蛋白性物质沉积。
(2)良性高血压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心脏的病理变化为心脏肥大,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大、心脏重量增加;肾脏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脑小动脉和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并可发生血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和为动脉瘤形成;脑出血是高血压严重的并发症,脑出血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和内囊。
3.风湿性心脏病
(1)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期:结缔组织纤维发生黏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及纤维素样变性。
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形成特征性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
纤维化期或愈合期:出现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Aschoff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2)心脏的病理变化
心脏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风湿性全心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和风湿性心外膜炎。
4.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病因
常为*力较弱的细菌引起,最常见是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真菌等。
(2)心脏及血管的病理变化
常发生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特点是常在有病变的瓣膜上形成赘生物。
5.心瓣膜病
(1)病因
多为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粥样硬化和梅*性主动脉炎累及主动脉瓣也可引起,表现为心脏瓣膜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2)心瓣膜病的主要类型和病理变化
二尖瓣狭窄:典型的二尖瓣狭窄,左心房代偿性肥大,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水肿,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代偿性肥大,最终右心功能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左房和左室代偿性肥大扩张,继而左心代偿失调、肺淤血、肺动脉高压,晚期右心室和右心房相继扩张肥大、右心衰竭大循环淤血。
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心肌发生向心性肥厚,左心房淤血,左心室高度扩张,左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体循环障碍等。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室代偿性肥大,继而肺淤血水肿、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和体循环瘀血。
(3)心瓣膜病对机体的影响
心瓣膜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代偿期以肥大为主,失代偿期会出现心功能不全并发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来测测你的执考成绩吧。
执考助手「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