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脾脏肿物一例
TUhjnbcbe - 2021/3/20 10:41: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m.39.net/pf/a_7785830.html

前情回顾

患者女性,53岁,发现脾脏占位1年。

影像学检查:

提问:

根据以上影像学表现特点,该病可能的诊断是:(C)

A.血管瘤

B.淋巴瘤

C.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D.血管肉瘤

E.转移瘤

影像所见:

B超:脾内见一极低回声结节,大小约3.7×3.6cm,形态规则,边界尚清,未见血流信号。

MRI:脾脏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肿块,最大截面约3.8×3.4cm,边界清楚,T1WI等信号,T2WI/FS以高信号为主,边缘可见环形低信号带,DWI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脾脏,内可见放射状无强化区。

病理诊断:

脾脏局部可见瘤样增生梭形细胞成分,伴有较多淋巴细胞增生,结合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结果,符合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肿瘤最大径约5.5cm。

脾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0/1)。

免疫组化:B细胞区Pax-5(+),CD20(+),CD79a(+);T细胞区CD3(+),CD43(+),CD5(+);滤泡中心Bcl-2(-),Bcl-6(+),CD10(+),LM02(+);CD21(FDC+),CD23(FDC+);CyclinD1(-),LEF-1(散在细胞+),SOX11(±),MUM1(部分+),Ki-67(+40%)。S-(-),SMA(2+),Desmin(1+),Calponin(-),ALK(-),CD34(-)。EBER(+),CDla(-)。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BER(部分细胞+)。

基因重排结果未显示B细胞及T细胞受体克隆性重排。

解析: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非常罕见的脾脏肿瘤,其定义为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类种类。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归为中间性、偶有转移性肿瘤。该病变属于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因此发现该病变均建议手术治疗,终归切除是治疗的惟一有效手段,预后良好,但有极少数病变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需要术后随诊。

影像学诊断要点:

1.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物。

2.CT平扫脾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少数病例伴有蛋壳样或点片样钙化。

3.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数肿瘤呈稍低或高低混杂信号,肿瘤周围可因纤维组织而形成低信号环,瘤体内纤维组织往往呈轮辐样改变,T2WI则表现为中心放射样或轮辐样低信号改变。

4.MRI及CT增强扫描渐进向心性强化或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近,静脉期中心放射样强化为相对特异性表现。

鉴别诊断:

1.血管瘤:病变可单发、多发、甚至弥漫于脾脏,病变多小于3cm。MRI平扫T2WI明显高信号,其内可存在分隔,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即刻均匀持续强化及逐渐向心性强化。肿瘤发生囊变时,囊性成分无明显强化,内部分隔强化。

2.淋巴管瘤:多发囊性肿物,伴内部细小分隔,增强后囊性成分无强化,内部小分隔强化。

3.淋巴瘤:脾脏呈中重度肿大,病变大部分多发或弥漫分布,往往伴随脾门区或其他部分淋巴结肿大;同时T2WI淋巴瘤呈中低信号,发生坏死可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往往呈中低强化,强化程度低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4.血管肉瘤:高度恶性肿瘤,发现时多数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瘤体易发生变性、坏死、出血及囊变,MRI信号呈混杂信号表现,增强后亦不均匀强化。

5.转移瘤:可伴有淋巴结肿大及多器官受累,“牛眼征”或“靶心征”相对特异性表现,结合病史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长按下方扫描指纹

1
查看完整版本: 脾脏肿物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