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到有位朋友在圈里发了一份《拒赔通知书》,内容大致是:“病理诊断为直肠管状腺瘤,腺上皮高级别瘤变(重度异型增生/黏膜内癌),局灶浸润黏膜肌,不属于恶性肿瘤范围,不予赔付”。
按照肿瘤命名的一般规律(可阅读《看名字辨肿瘤良恶性》),管状腺瘤以“瘤”命名,属于良性肿瘤,但黏膜内癌是以“癌”命名的,而且还看到了“浸润”两个字,保险公司拒赔对不对呢?这应该是许多销售人员或客户疑惑的问题吧?
今天就以这个案例,讲讲肠黏膜内癌的性质及如何理赔。
肠,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是人体消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肠分为大肠和小肠,按照人体消化道的顺序,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门。
肠是空腔结构,肠壁通常分为四层,由外(腹腔)向内(肠腔)依次为:浆膜层,平滑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浆膜层为薄层结缔组织。平滑肌层的外层为纵行肌纤维,内层为环形肌纤维,两层间有结缔组织和神经,肠主要是通过这一层(平滑肌层)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机械性消化的。黏(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大的血管和淋巴管。黏膜层是肠壁最内的一层,可以分为三层:靠近黏膜下层的是一层平滑肌,称为黏膜肌层;黏膜肌层上面是结缔组织,称为固有层;固有层之上面向肠腔的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黏膜。
肠粘膜上皮细胞每天都在新陈代谢,有坏死和脱落细胞,还有不断新生成的细胞,当多种因素引起新生成的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异型性,也就是变的非我同类时,就称为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如果肠粘膜的异型性病变凸向肠壁外生长,呈息肉状,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肠息肉了。
一开始,异型性细胞仅局限在粘膜层的一小部分,属于轻度或中度增生,医学上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性增生继续发展,占据粘膜层的大部分,属于重度异型增生。当异型细胞占据全部粘膜层时,称为黏(粘)膜内癌。当前,医学上将重度异型增生与黏膜内癌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下图就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示意图:
当异型增生继续发展,穿透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时,称为“癌”,也即是恶性肿瘤。下面是肿瘤细胞进入黏膜下层的示意图:
上面这些不是叶老师自己杜撰的,是根据WHO消化道肿瘤分类对肠癌的分类与界定来讲述的。按照WHO消化道肿瘤分类,肠肿瘤组织只有侵犯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时才是恶性肿瘤,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都称为上皮内瘤变。
瘤变累及黏膜全层但未突破黏膜肌层,这种表述你是不是挺熟悉的,对呀,这不就是原位癌的特点吗?此类肿瘤之前称为黏膜内癌,也就是原位癌,现在改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病。
上皮内瘤变的病变局限在黏膜层,预后很好,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一旦肿瘤细胞浸润到黏膜下层,上面讲过了,黏膜下层有血管和淋巴管,肿瘤获得营养,生长较快,手术后5年生存率较黏膜内癌明显下降。
了解了关于肠黏膜内癌的基础知识,我们就知道了,黏膜内癌虽然称为“癌”,实际上不是“癌”(恶性肿瘤),而是原位癌,所以不能按照恶性肿瘤理赔保险金。如果条款中将原位癌作为轻症予以保障,则可以按照轻症理赔。
最后,再看看拒赔案例,病理诊断为:“直肠管状腺瘤,腺上皮高级别瘤变(重度异型增生/黏膜内癌),局灶浸润黏膜肌”,说明肿瘤类型是管状腺瘤,属于高级别瘤变,也就是瘤变占据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粘膜层了,虽有浸润性生长,但局限在黏膜肌层,未见到黏膜下层的表述,因此属于原位癌,所以保险公司作出拒赔恶性肿瘤保险金的决定并无不当。
要了解更多重疾定义知识,来听听叶老师的《理赔角度讲解新重疾定义》课程吧,有疾病介绍,有理赔条件讲解,有新旧定义比较,还有思考题留给大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