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Radiographics精选最全妇
TUhjnbcbe - 2021/5/31 12:23:00

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准确影像学评估能对预后判断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治疗后淋巴结转移影像检查有可以评估治疗的应答及复发。泌尿系统和妇科恶性肿瘤具有相似的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沿着盆腔内器官的正常引流路径。熟练掌握扩散路径、治疗选择和分析淋巴结特征的方法对确定疾病转移程度非常重要。两种分期系统被用来评估妇科恶性肿瘤:国际妇产科协会分期(FIGO)和最常用的TNM分期。常规CT和MRI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手段,主要是基于形态学特别是淋巴结的大小来进行评估。但是,通过大小评估诊断特异性有限。因此,像DWI、PET/CT、SPECT等基于分子和生理活性的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评估。往往联合多种成像方法对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分期。

正常解剖

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正常解剖

图1~6显示了五组淋巴结前后位解剖示意图及对应横断位CT图,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

图1显示了与妇科肿瘤相关的主要淋巴结位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橙色)、髂总组淋巴结(紫色)、髂内组淋巴结(*色)、髂外组淋巴结(绿色)、腹股沟组淋巴结(红色)

图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图(图b)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根据与腹主动脉(a)及下腔静脉(b)的关系分为7个亚组:腔静脉后(RC)、腔静脉前(PC)、腔静脉旁(LC)、主动脉腔静脉间(AC)、主动脉后(RA)、主动脉前(PA)以及主动脉旁(LA)淋巴结

图3髂总组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图(图b)显示髂总组淋巴结包括三个亚组:外侧组(LC),位于髂总动脉(a)外侧,由髂外淋巴结外侧链延伸而来;内侧组(M),位于两侧髂总动脉之间的三角区,包括骶岬淋巴结;中间组(MI),由腰骶窝淋巴结组成,内后方与下腰椎或上骶椎椎体毗邻,前外侧与腰大肌毗邻,前内侧与髂总动脉及髂总静脉毗邻

图4髂内组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图(图b)显示髂内组淋巴结由沿髂内动脉(a)及髂内静脉(v)内脏支分布的淋巴结链组成,包括骶淋巴结(S)及位于髂内外动脉之间的结合部淋巴结(J)。a‘:髂外动脉,v’:髂外静脉

图5髂外组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图(图b)显示髂外组淋巴结位于髂血管与腹股沟韧带分叉处。髂外组淋巴结由三个亚组组成:外侧组(L)是沿髂外动脉(a)外侧分布的淋巴结;中间组(Mi)是位于髂外动脉及髂外静脉(v)之间的淋巴结;内测组(M)是位于髂外静脉与闭孔内肌内后侧的淋巴结,也称闭孔淋巴结。此处值得注意的是闭孔淋巴结位于闭孔神经前方

图6腹股沟组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图(图b)显示腹股沟组淋巴结(红色)分为腹股沟浅淋巴结(S)及腹股沟深淋巴结(D)。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的皮下组织内,与股静脉及大隐静脉伴行。腹股沟浅淋巴结中最重要的淋巴结位于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腹股沟深淋巴结沿着股动脉及股静脉分布,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图c显示了腹壁下动脉及旋髂血管(cx)的起始部,这两个结构也是腹股沟深淋巴结与髂外淋巴结内测组(M)的分界标志。a:股动脉,v:股静脉,v‘:髂外静脉

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

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位置,且转移途径往往不止一条,因此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相比其更为复杂。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传播途径是腹股沟浅表淋巴管引流途径、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以及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

1.腹股沟浅表淋巴管引流途径

腹股沟浅表淋巴管是会阴部肿瘤(包括外阴肿瘤及阴道下1/3肿瘤)的主要转移路径(图7)。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部淋巴结是这条淋巴引流途径上的前哨淋巴结,它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和髂外淋巴结,是肿瘤细胞扩散至腹股沟其它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所必经的第一批淋巴结。

图7腹股沟浅表淋巴管引流途径。示意图显示了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部淋巴结的位置,通过此前哨淋巴结,肿瘤细胞将扩散至腹股沟深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

2.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

盆腔原发肿瘤淋巴转移途径有4条,包括盆腔前部途径、外侧途径、下腹部途径(髂内途径)、骶前淋巴结途径。对于妇科恶性肿瘤,主要是后三种转移途径(图8)。

盆腔外侧途径引流盆腔脏器的淋巴至髂外组淋巴结的中间链,这是宫颈、子宫内膜、卵巢以及上2/3阴道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主要途径。下腹部途径引流盆腔大部分脏器的淋巴,沿髂内组淋巴管的内脏支注入髂内外结合部淋巴结(位于髂内外血管分叉处)。子宫内膜、宫颈以及上2/3阴道恶性肿瘤可通过该淋巴途径转移。骶前淋巴结途径起自骶骨和尾骨前方的淋巴丛,向上引流到髂总淋巴结。盆腔下部器官如宫颈肿瘤,可通过直肠周围淋巴管沿着宫骶韧带进入骶前间隙。

图8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示意图显示了妇科肿瘤淋巴转移的3条主要途径,即外侧途径(绿色箭)、下腹部途径(髂内途径)(*色箭)、骶前淋巴结途径(紫色箭)

3.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

这是卵巢癌淋巴转移最重要的两条途径之一(图9)。卵巢癌细胞可通过卵巢淋巴管沿性腺血管上行,绕过盆腔淋巴结在肾门水平注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腔静脉旁和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

图9腹主动脉旁转移途径。示意图显示卵巢癌细胞可通过卵巢淋巴管沿性腺血管上行,绕过盆腔淋巴结直接注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4.其它不常见的淋巴引流途径

虽然以上介绍了妇科肿瘤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但在手术、化疗、放疗等可能会改变淋巴结转移的模式,其它少见的腹部转移途径也可开放,如性腺淋巴转移途径(图10)、肠系膜淋巴转移途径(图11)以及膈下淋巴转移途径(图12)。因此了解肿瘤原发灶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图10性腺淋巴转移途径。女,52岁,5年前接受了卵巢癌Ⅲ期手术及化疗,腹膜后及盆腔均有肿大淋巴结。随访中发现性腺血管周围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显示最大者位于左侧性腺血管(箭头)附近,直径约12mm(箭)。这可能是腹膜后淋巴结逆向转移所致。

图11肠系膜淋巴转移途径。女,43岁,卵巢癌ⅣB期。对比剂增强冠状位CT显示肠系膜可见肿块(箭头),双侧髂外淋巴结(白箭)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黑箭)肿大。病理结果示小肠浆膜层发现癌细胞,提示此病例为肠系膜淋巴转移(*双侧卵巢肿块)

图12膈下淋巴转移途径。女,50岁,卵巢癌术后,右侧膈肌转移灶切除术后(弯箭)。对比剂增强冠状位CT显示右侧膈下可见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3mm(直箭)

常规影像学方法包括CT及MRI,主要根据淋巴结形态及大小进行良恶性鉴别,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PET/CT、基于淋巴结生理活性的淋巴结显像以及淋巴结定位方法能够精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盆腔淋巴结常规影像评估

1.超声

超声检查便捷、廉价,是浅表淋巴结影像评估的一线方法。对于可疑恶性淋巴结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对于外阴肿瘤,由于腹股沟浅表淋巴途径是最易发生转移的途径,因此术前超声评估腹股沟淋巴结非常重要。超声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6%和96%,而超声联合细针穿刺活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和%。但是超声检查对深部淋巴结并不理想,并且超声很难准确鉴别淋巴结转移与反应性淋巴结肿大,此外,超声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很高要求。

图13a超声显示正常淋巴结呈卵圆形,内含脂肪回声,边界光滑(箭)。b超声显示恶性淋巴结呈圆形(长径/短径<2),其内回声减低,边界欠清,皮质呈明显低回声(箭)

2.CT和MR成像

CT与MR无创、可重复性高、可多平面成像,是淋巴结评估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这两种检查方法主要基于淋巴结大小、形态结构来进行良恶性评估。CT与MR借助高空间分辨率特点,能够清晰显示淋巴结与周围结构(如血管)的关系;此外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也可以通过淋巴结强化方式帮助鉴别良恶性。但是CT鉴别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低。

对盆腔脏器而言,MR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因此局限于盆腔内淋巴结转移的病变,MR是理想的检查方法。恶性淋巴结与原发性肿瘤信号往往一致,但也有研究指出两者信号存在差异。

MR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38%~73%,特异性为58%~93%。淋巴结特异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造影剂能够一定程度提高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尽管MR也存在一些缺点,但它目前仍是妇科恶性肿瘤分期的参考标准。

转移性淋巴结的影像诊断标准

任何一种单一的影像学指标都无法准确鉴别良恶性淋巴结,以下4方面需综合评估来判断淋巴结良恶性。

1、大小

淋巴结直径的最佳测量位置是横轴位,通常最大直径大于10mm则可疑恶性淋巴结。对于盆腔尤其是淋巴管引流途径上直径大于8mm的淋巴结也可考虑恶性。

盆腹腔正常淋巴结最大直径

2、形态与边缘

淋巴结呈卵圆形则支持良性淋巴结病变诊断,淋巴结长径与短径之比减小(<2)提示恶性淋巴结可能性大。正常淋巴结边界清晰、光滑,若淋巴结边界不规则且直径大于10mm则高度可以恶性病变(图14)。

图14宫颈癌患者横轴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骶前淋巴结直径13mm,边界不清晰,呈毛刺状,高度提示恶性病变

3.部位和数量

恶性肿瘤细胞最易首先转移至淋巴引流途径中的淋巴结,因此对该处淋巴结的变化需要提高警惕。虽然淋巴结数量增多也提示恶性病变,但盆腔淋巴结本身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因此通过数量判断良恶性会造成结果假阳性率升高。

4.内部结构

(1)钙化:浆液性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可出现钙化(图15),但是钙化并不是恶性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表现,淋巴结良性病变如结核也可出现钙化。

(2)坏死:CT图像上转移性淋巴结中央可呈低密度,代表坏死区(图16)。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结真菌感染和结核也可出现中央坏死区。

(3)强化:正常淋巴结皮质在平扫与增强图像上密度/信号均匀一致,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体积增大时,往往出现周边环形强化的表现,高度提示恶性可能(图17)。

(4)脂肪:正常淋巴结往往含有脂肪成分,但这也不具有特异性。

图15冠状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卵巢癌患者左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多处肿大,直径约10mm,其内可见钙化(箭),提示恶性病变

图16横断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骶前淋巴结肿大(直径约10mm),边界欠清,中心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提示淋巴结转移(箭)

图17横断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增大(*),右侧髂外淋巴结直径约9mm(箭),动态增强显示该淋巴结时间-信号曲线类型与子宫病变相同

图18横断位T2WI显示,宫颈癌(箭头)晚期,肿瘤前方膀胱受累(*),左侧髂外淋巴结直径约9mm,其信号与宫颈肿块相同(箭)

盆腔淋巴结功能影像学评估

1.DWI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够反应细胞外水分子扩散运动快慢,间接反应肿瘤细胞密度及细胞膜完整性等微观结构。此外DWI序列成像时间短、无需对比剂,方便快捷。盆腔DWIb值建议采用或0sec/mm2。由于转移性淋巴结内常出现坏死,因此DWI需结合ADC图像综合评估,以免受到T2投射效应的影响。(图19)

图19a盆腔横轴位T2WI可见两个肿大淋巴结:右侧闭孔淋巴结(9mm)及左侧髂总淋巴结(13mm)(箭)。T2WI很难鉴别两个淋巴结良恶性。b,c为DWI(b)图像(b=0sec/mm2)及相应ADC(c)图,显示两个淋巴结(箭)及原发肿瘤(*)明显扩散受限,提示淋巴结转移

2.FDGPET/CT

PET利用病变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肿瘤显像最常用的示踪剂是18F-脱氧葡萄糖。PET能够发现病变远处转移,便于肿瘤分期。PET-CT可以一次性获得PET功能图像和CT解剖图像,既改善了PET图像的分辨力,又缩短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需要注意的是,炎症感染等病变也可出现高代谢现象,且直径小于5mm的恶性病灶、一些粘液性或乳头状癌也可不出现代谢浓聚现象,因此应警惕PET-CT中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

3.核素淋巴结显像及前哨淋巴结定位

核素淋巴结显像及前哨淋巴结活检对肿瘤手术方式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术前决定有重要意义。前哨淋巴结(SLN)指在身体某个部位最先接受局部淋巴结引流的淋巴结,理论上应是最先出现肿瘤转移的淋巴结。通过对SLN的定位活检,预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从而避免盲目进行淋巴结清扫,减少术后并发症。目前核素淋巴结显像常联合使用亚甲蓝与99mTc标记的硫胶体两种示踪剂来提高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尤其对外阴癌与宫颈癌)。SPECT/CT融合图像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哨淋巴结定位的准确性(图20)。

图20宫颈癌。a核素显像图显示双侧淋巴结受累(箭)。b~d横轴位(b,c)及容积再现(d)能够提高前哨淋巴结定位的准确性(箭),且右侧发现了新的淋巴结转移灶(箭头)

妇科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目前,妇科恶性肿瘤分期有两种描述方式: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系统及TNM分期系统,前者应用最为广泛,后者是基于临床及病理的分期系统。妇科肿瘤TNM/FIGO分期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内容总结如下表。

妇科肿瘤淋巴结浸润TNM及FIGO分期

1、卵巢癌

淋巴转移途径: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最常见)、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图21)、沿子宫圆韧带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淋巴结(卵巢癌早期较少见)。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中,右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第2腰椎水平),左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左侧主动脉旁淋巴结(肾静脉后方)。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中,肿瘤细胞沿子宫血管卵巢支,至阔韧带及宫旁组织,注入髂外淋巴结。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细胞可突破前哨淋巴结进入膈上乳糜池及胸导管,并通过胸导管进入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细胞转移至纵隔可经过2种途径:通过腹膜后淋巴结或从腹腔经过膈膜(具有丰富的腹膜下淋巴管网)进入胸膜表面。

图21示意图显示了卵巢癌最常见的2种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CT是诊断卵巢癌分期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图23),MR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方式,但与CT相比,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PET/CT在疗效评估与术后肿瘤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图24),同时与CT相比,它对腹腔外小转移灶更敏感。

图22.TNM和FIGO分期系统显示卵巢癌通过测量最大淋巴结的长径。a,图示N1(IIIA1),主动脉旁多个淋巴结转移。IIIA1有分为IIIA1(i)和IIIA1(ii)两个亚组,最大径小于10mm为IIIA1(i),最大径10mm以上为IIIA1(ii)。虽然在TNM分期系统里,主动脉旁、盆腔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为N1期,但是新的FIGO系统里腹股沟的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IVB期。b图显示N1或者IVB期,腹股沟有一个或多个淋巴结。MR图像显示最大径。

图23女,65岁,冠状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双侧卵巢区软组织肿块(*),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肿大(箭,直径约13mm)。分期为N1或ⅢA(ii)

图24冠状位(a)及横轴位(b,c)FDGPET/CT显示卵巢癌复发并转移至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及腔静脉后淋巴结(a图白箭)。同时PET/CT利用药物浓聚能够清晰显示亚厘米级的膈脚后(b图箭)及主动脉腔静脉间(图a黑箭,图c箭)淋巴结

2.子宫内膜癌

淋巴转移途径:与原发肿瘤发生部位有关,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图25)。肿瘤发生于子宫体中下段时,常经宫旁组织转移至闭孔淋巴结,即外侧途径(最常见);肿瘤发生于子宫底及体上部时,常沿下腹部途径转移至髂内外结合部淋巴结,随后转移至髂总淋巴结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偶尔,肿瘤细胞会沿子宫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图25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示意图。最常见的是外侧途径及下腹部引流途径。肿瘤细胞也可通过卵巢淋巴管转移至主动脉旁淋巴结

影像检查:MR是子宫内膜癌最佳影像检查方法。MR能够综合评估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指导手术治疗。与MR相比,FDGPET/CT及CT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中并不能够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图26子宫内膜癌的TNM和FIGO分期。a显示N1(IIIC1)期,有一个或多个盆腔淋巴结转移。MR图像测量短轴。b,N2(IIIC2)期,多个主动脉旁,有(右)或者没有(左)盆腔的淋巴结转移。

图27子宫内膜癌患者,女,80岁。冠状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肿大并不均匀明显强化(箭)。分期为N1或ⅢC2

图28子宫内膜癌患者。冠状位T2WI显示子宫肌层内局限性高信号,提示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箭头)。右侧髂外淋巴结转移,短径约9mm(箭)。分期为N1或ⅢC1

3.宫颈癌

淋巴转移途径: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图29)为主,包括外侧途径、下腹部引流途径及骶前引流途径,前两者为主。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外侧淋巴转移途径中的前哨淋巴结,肿瘤细胞可经此转移至髂外淋巴结;下腹部转移途径中,肿瘤细胞可沿髂内血管内脏分支转移至髂内外结合部淋巴结;骶前转移途径中,肿瘤细胞可沿宫骶韧带转移至髂总淋巴结中间组。

图29示意图为宫颈癌常见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MR是宫颈癌最佳影像检查方法。MR能够准确评估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宫颈间质及周围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图31)。CT与MR检查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几乎相同。PET/CT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其他影像检查(图32)。

图30显示分期为N1(III)宫颈癌多个腹股沟(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虽然淋巴结是由测量短径(右)来决定,在TNM或者FIGO分期系统中并不由淋巴结的数目也不由转移的偏侧性决定。

图31女,52岁,宫颈癌患者。冠状位T2WI显示宫颈部软组织肿块(*),右侧输卵管受累,受累部以上梗阻(箭头),直肠及阴道受累。骶前淋巴结短径约8mm(箭)。在TNM分期中属于N1期,FIGO分期并未将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纳入范围

图32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ⅠB1期)。横轴位(a,b)及容积再现(c)SPECT/CT清晰显示右侧腹股沟前哨淋巴结以及左侧髂外淋巴结(包括一个微小淋巴结)转移灶

4.阴道癌

转移途径:与原发肿瘤发生部位有关(图33),肿瘤位于阴道上2/3可通过盆腔淋巴引流途径(外侧途径及下腹部引流途径)转移至闭孔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肿瘤位于阴道下1/3,可通过腹股沟浅表淋巴引流途径转移至腹股沟及股淋巴结。

图33示意图为阴道癌常见淋巴转移途径。N1和III多发的腹股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由淋巴结的短径来决定分期,既不是数目也不是偏侧性。

图34图示阴道癌的淋巴结转移途径。

图35女,80岁,阴道癌。盆腔冠状位T2WI扫描显示上2/3阴道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箭头),左侧可见一肿大髂外淋巴结,短径约33mm(箭),并可见一偏心性囊肿(*)。分期为N1或Ⅲ

5.外阴癌

转移途径:腹股沟浅表淋巴引流途径(图36)。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部淋巴结是该引流途径中的前哨淋巴结,肿瘤细胞经此前哨淋巴结转移至腹股沟深淋巴结,病变早期通常转移至同侧淋巴结,15%~20%患者中线结构阴蒂可受累,此时肿瘤细胞可经阴蒂转移至对侧淋巴结。如果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没有转移,则对侧腹股沟淋巴结或盆腔深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很小。

图36示意图为外阴癌常见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MR是外阴癌比较理想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观察原发肿瘤浸润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图38)。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最常用的判断方法是淋巴结短径,优于淋巴结形态评估,通常认为淋巴结短径>10mm则恶性可能性大。年Kataoka等提出将鉴别淋巴结良恶性的短径临界值降为5mm,最新FIGO及TNM分期均采用5mm作为临界值。对于肿块大于2cm的病变,腹部CT检查可帮助发现远处转移灶(图39,40)。

图37图示及MR显示外阴癌的TNM和FIGO分期。(a)N1和IIIA是一个或者两个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短径小于5mm为N1a或者IIIA(ii),等于或大于5mm为N1b或者IIIA(i)。(b)N2和IIIB分期,N2a和IIIB(ii)是有三个或以下的短径小于5mm的淋巴结转移。N2b和IIIB(i)两个或更多的短径等于大于5mm的淋巴结。(c),N2c和IIIC是指关节囊外淋巴结转移.(d),分期为N3或IVA为淋巴结溃烂。

图38冠状位T2WI显示左侧外阴部肿块(箭头)及双侧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短径11mm(左箭),对侧淋巴结短径3mm(右箭)。左侧外阴部及阴唇还可见片状水肿区。分期为N1或ⅢA(i)

图39外阴癌患者冠状位CT显示双侧腹股沟浅淋巴结:右侧4个淋巴结短径分别为17mm、13mm、9mm及6mm,左侧2个淋巴结短径分别约8mm、5mm。分期为N2b或ⅢB(i)

图40外阴癌患者,横轴位增强CT显示右侧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其内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高度可疑恶性。分期为N2c或ⅢC

参考文献:Pa?oB,SebastiàC,RipollE,ParedesP,SalvadorR,Bu?eschL,NicolauC.Pathwaysoflymphaticspreadingynecologicmalignancies.

Radiographics.May-Jun;35(3):-4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Radiographics精选最全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