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asess病例分享
患者信息
男80岁
主诉
腹痛、腹胀3天。
现病史
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停止肛门排气、排便,腹痛呈阵发性痛,以上腹部为重,痛无放射,伴恶心,无呕吐,未伴发热、寒战、*疸,未伴胃灼热、反酸。平素大便规律,未伴脓血。发病以来食欲、睡眠差,小便无异常。
体格检查
体温37℃,心率70/min,呼吸17/min,血压/90mmHg,消瘦体型,急性面容,自动体位,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及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或肌紧张,Murphy征(-)。叩诊全腹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肾区无扣痛。听诊肠鸣音2/min,未闻及气过水音及金属音。
辅助检查
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胞0.8×10^9/L,血红细胞g/L,血小板×10^9/L,血钾4.43mmol/L,血钠.8mmol/L,血氯mmol/L,白蛋白38g/L,便常规白细胞6-8,隐血(+)。
X线检查:心肺隔未见异常。中上腹部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初步诊断:急性肠梗阻。给予输液、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胃管内注入泛葡影胺后观察24小时,造影剂到达结肠,但仍可见液平。红细胞沉降率13mm/h,结核抗体(+)。
钡灌肠造影:造影剂到达回盲部,但始终未见通过回盲瓣,降结肠、乙状结肠冗长。
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cm,未见异物。
B超:肝脏大小形状正常,内部回声增强,后方无衰减,血管纹理清晰。胆囊约6.3cm×3.1cm,壁模糊,透声好。肝外胆管0.5cm。胰腺大小正常,肝后方可探及不匀质低回声区,3.0cm×3.0cm×3.0cm边界欠清、欠规则,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诊断
肠梗阻
腹腔实质脏器肿瘤?
结肠癌?
出院诊断
肠梗阻
小肠类癌
肠瘘
胆结石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小肠内可见大气液平面,小肠扩张,结肠无扩张。经过非手术治疗14天,虽有间断排气,但仍感腹胀,中上腹部轻度疼痛,无腹膜刺激征,体温正常。
2.剖腹探查
怀疑腹腔内肿瘤或结肠所致肠梗阻。逐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
术中未见腹水,距离Treitz韧带cm处小肠环形挛缩,近端肠管扩张、水肿,其对应的系膜部位可见白色小结节,最大约1.5cm,结节与小肠系膜血管粘连致密、难以解剖。
行肠减压后,将环形狭窄两端30cm处的小肠侧-侧吻合。切取空肠起始部浆膜白色结节送病检;浆膜淋巴管扩张,囊肿形成。
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但出现频繁腹泻。体温37.9℃,腹软无压痛。化验大便未见红细胞、白细胞,未见真菌。术后第5天,出现右下腹疼痛,局部压痛,肠鸣音亢进,体温37.8摄氏度,考虑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术后第6天,发热39.2℃,急查血白细胞6.6×10^9/L,中性粒细胞0.,尿常规(-)。
腹部X线片:膈下游离气体,中下腹部多个气液平面,诊为“肠梗阻”术后第7天腹胀加重,全腹压痛,肠鸣减弱;约5小时后,夜间切口下段裂开,引流出深*色渗液ml。术后第8天,经胃管注入亚甲蓝,证实肠瘘发生。
当即经原切口手术探查,发现原吻合有2-3cm裂隙,肠液活动性漏出,局部肠管水肿、布有脓苔。于此漏口附近和盆腔分别放置引流管,另外截口引出体外。原切口预置减张缝线,下段伤口开放。
3.二次术后
腹腔引流肠瘘液0-ml/d。给予积极抗感染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二次手术后第5天进全流食,第23天进半流食,第43天进普食。二次手术后第30天,小肠瘘口缩小至0.1cm,成为唇状瘘。二次手术后第50天左右,瘘口右侧腹壁可见阵发性隆起肠型,提示此处仍有不全肠梗阻。
二次术后4个月患者体力及营养改善,在全麻下行第3次手术探查。经原切口梭形切开进腹。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成团,粘连团块相应的系膜淋巴结肿大、融合,而且与血管粘连密切。松解粘连后寻及Treitz韧带,由Treitz韧带尽量向下游离小肠,直到粘连团块处,将其切除,当时未送冰冻病理,小肠断端与末端回肠端-端吻合。
术后病理学检查:小肠类癌,癌组织浸润肠壁全层,伴有淋巴结转移(2/6)。
皮肤切缘组织可见癌。第3次术后第40天复查,B超提示胆囊4.9cm×2.7cm,底部可探及2cm稍强回声堆积,声影不明显,移动差。CT示吻合口处小肠壁增厚,可见小肠气液平面小肠不扩张。诊断胆结石,是疑小肠不全梗阻。术后长期腹泻达2个多月,多次化验粪便未见明显异常,曾考虑为功能性腹泻,后对症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
病例点评
本病例以急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入院后检查CA19-9、CA升高,怀疑消化道肿瘤,但因结核抗体也为阳性,难以确定引起肠梗阻的病因。
第1次手术中,发现回肠环形狭窄,相应的系膜淋巴结肿大,做了短路吻合术。
术后第5天,出现右下腹痛,局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第6天出现高热,可能已经发生吻合口瘘,术后第7天,吻合口瘘导致的腹腔感染,切口破溃,肠瘘确诊。
肠瘘诊断后,及时做2次手术,引流腹腔,使瘘口外置,处理是正确的。
本例曾一度诊为肠结核病。
第3次手术中曾计划做冷冻切片检查,但因条件所限未送检。
第3次手术后,长时间腹泻,可能是类癌本身的临床表现。
初次入院时检查胆囊正常,血脂正常,但半年后发现胆结石,可能与长时间禁食及静脉营养有关。
本病例提示:肠梗阻一定要找到根本的原因,粘连性肠梗阻需要仔细探查,怀疑肿块,争取梗阻解除、病变切除这样的方法。本病例以急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入院后发现检查CA升高,检查CA19-9、CA升高,怀疑消化道肿瘤。但由于结核抗体为阳性,所以很难以确定引起肠梗阻的病因。在第1次手术中,发现回肠环形狭窄,相应的系膜淋巴结肿大,当时也做了短路吻合术,但是应该去进一步的探查环形狭窄的原因。第三,术后第5天,出现右下腹痛,局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第6天出现高烧、高热,提示可能发生吻合口瘘。手术后第7天,吻合口瘘导致的腹腔感染,切口破溃,肠瘘诊断明确。
小肠类癌临床非常少见。其发病缓慢而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较困难。小肠类癌以回肠多见,占80%左右,有的病灶成多中心生长。组织学上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或腺管状排列,似癌的形态。嗜银染色和亲银染色可见瘤细胞胞浆内嗜银颗粒大而不规整,嗜银反应及亲银反应均阳性。小肠类癌组织中可由多种具有不同分泌功能的细胞组成,产生多种肽类激素如5-羟色胺、胃泌素、胰多肽、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等。
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贫血、反复发作的腹痛,应考虑本病可能,并进一步进行24小时尿5-羟吲哚乙酸测定,如30mg/d时有重要意义;50mg/d时,可确定性诊断。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显示血供丰富的肿瘤大小、出血情况及病灶数量。小肠镜检查可直接发现小肠肿块或出血,并取活检。
B超、CT、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类癌肿块及相对较常见的肝脏转移灶。伴有皮肤潮红、腹泻、喘息、右心瓣膜病、糙皮病等类癌综合征的症状时,更应警惕类癌综合征,但临床见到很少。类癌综合征的出现,往往提示类癌有扩散。“类癌危象”是类癌综合征最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顽固性的低血压,严重的腹泻,心动过速,持续而弥漫的皮肤潮红,最后可致昏迷。
小肠类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小肠类癌恶性度较高,局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0%-45%,因此切除范围宜广泛。类癌病变位于十二指肠上部或横部及升部时,应作扩大局部切除,切除范围要包括距肿块边缘至少1cm的正肠壁组织;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时,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类癌位于空、回肠时,应行包括系膜在内的广泛切除术;位于回肠末端的较大病灶(若直径2cm)需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伴有肝脏转移时,应争取将原发灶与转移灶一并切除。对类癌综合征的某些症状,可用奥曲肽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