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术后转移性淋巴结显
TUhjnbcbe - 2022/5/28 13:24:00
编者按: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新辅助治疗后原发肿瘤的显著病理缓解(MPR)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已有相关报道,但淋巴结转移(LNM)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缓解与原发肿瘤的病理缓解及预后关系目前报道较少。医院病理科林冬梅教授团队回顾性研究了例新辅助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评估了LNM内残存活肿瘤(RVT)与总生存(OS)和无疾病生存(DFS)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可用于NSCLC患者预后的LNM和原发肿瘤RVT阈值。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该研究论文的研究价值,病理智慧网联合林冬梅教授团队对该文的摘要进行翻译,并对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的主要临床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具体研究方案、研究结果及临床意义详见原文。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术后转移性淋巴结显著病理缓解的评估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欣迎、孙巍、林冬梅

01

本文摘要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原发肿瘤的显著病理缓解(MPR)可能是一种可评估且可靠的生存替代指标。对于转移性淋巴结的病理评估及其预后意义目前鲜有报道。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例分别采用化疗(例)或靶向治疗(腺癌20例)的新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鳞状细胞癌例;腺癌例)术后标本,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的多学科建议,对原发肿瘤和淋巴结转移(LNM)的治疗反应进行病理评估。分析总生存(OS)和无疾病生存(DFS)与原发肿瘤或LNM治疗反应间的关系。对于OS(P0.)和DFS(P0.),原发肿瘤残存活肿瘤(%RVT)的最佳临界值为12%。有例患者可进行LNM治疗反应病理评估。对于OS(P0.)和DFS(P0.),LNM内残存活肿瘤(%RVT)的最佳临界值为8%。原发肿瘤与相应LNM之间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P0.),提示它们呈正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原发肿瘤的RVT≤12%是改善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而LNM的RVT≤8%是预测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此外,在新辅助化疗组中,术后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患者OS的原发肿瘤最佳%RVT临界值分别为12%和58%。考虑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MPR阈值为10%的RVT值可用于LNM和原发肿瘤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评估;而腺癌原发灶%RVT最佳临界值即设定的MPR阈值可能会高于鳞癌患者,对此尚需更多研究进一步确认。

02

本文的临床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治疗后治疗反应病理评估已有多年历史并有不断突破和进展,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原发肿瘤的探索,而关于转移性淋巴结的疗效评估的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此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病理问题,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转移性淋巴结能够提示预后生存的残存活肿瘤百分比(RVT)最佳临界值为8%,与传统定义的显著病理缓解(MPR)的10%这一数值非常接近,尤其是无疾病生存(DFS)的独立预后因素。这一结果表明对NSCLC新辅助治疗后转移性淋巴结的病理评估非常有必要,并且与原发肿瘤的病理评估同样重要,可以在不同层面提示预后生存的临床意义。另外,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淋巴结转移癌与原发灶治疗反应不一致的情况,但两者治疗反应变化对应规律如何一直没有相关数据报道。本研究也首次详细对比分析了有关资料数据,结果显示尽管个别病例会出现原发灶与转移癌治疗反应后RVT完全不同或相差甚多的情况,但约1/3病例两者间RVT的差值在±10%。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也显示对应的两者之间RVT值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对组织学类型不同的NSCLC即鳞状细胞癌与腺癌患者的治疗后RVT值预后意义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提示预后生存的最佳残存活肿瘤百分比不同(鳞癌12%,腺癌58%)。该结果是目前国际上第三个对此问题进行探索的相关研究,并且得到的结果与既往研究数据相近,均表明治疗后病理评估肺腺癌的最佳残存活肿瘤百分比可能会显著高于鳞状细胞癌。对此有待未来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分析以明确并验证上述观点。对于目前临床备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术后转移性淋巴结显